《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所寫。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之父,個體心理學主要是把人的行為歸屬于ta的整體人格,也就是說,不能單看一個人的特定行為,而是要把ta的特定行為放在他的整個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以及所有的背景之中,當成一個整體來考察。就像不能脫離整個樂曲而考究某一個特定音符的意義一樣,這種現象就是整體人格。
本書的核心觀點源于與他的另外一本書《自卑與超越》,在阿德勒看來,自卑就像弗洛伊德的性,蘇霍姆林斯基的自尊心(成就感)一樣,是人成長的動力之源,他認為,人因自卑而追求補償從而超越,是人成長發展的根本動力。
今天,先記下幾個零碎的觀點,明天再仔細梳理。
1.沒有不可救約的孩子。即使在最糟的情況下也總會有解決之道。關鍵是我們要去尋找。
2.從一開學就觀察他們,即使困難很大,也不是一個難以克服的障礙。
3.教師最好是跟班,這樣才有機會密切地觀察和了解所有孩子的生活風格中的錯誤,并加以矯正。
4.把班級中的好學生抽走,并非好事兒。因為正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帶動了整個班級的進步,并賦予班級進步更大的動力。
5.可以把這些成績出色的孩子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課外學習,如繪畫音樂中去,這對其他學生也是個激勵。
6.通過了解兒童的興趣和發現他們所擅長的科目,總可以找到如何教育他們的方法。成功研發更多的成功,老師就是要利用學生的成功去激勵他獲得更多的知識。正如蘇氏所說,幫助學生打開一扇窗,讓他體會到成功(自尊感),這樣他就會推而廣之,在其他領域也獲得相應的成功,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開端)。
7.了解孩子擅長的科目同樣可以推廣,為找出孩子最強經常使用的感覺器官并善于利用這種途徑使學生獲得知識。
8.事實不重要,如何看待事實才重要。
決定人行為的是他內心的信念或者態度,而他的信念和態度由他對事實的看法來決定。他的對事實的看法并不等于事實的真相。也就是說,事實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對事實的解釋風格。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解釋風格會帶來截然相反的行動,例如,凱撒初次登上埃及的時候,被什么東西絆了一跤,凱撒摔倒在地。他的士兵都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但是,凱撒興奮地(機智地)做出一個擁抱土地的動作,說:“你屬于我了,埃及。”這就是不同的解釋風格,帶來截然相反的行動。
幾乎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愛孩子是一回事,孩子能不能感受到孩子愛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們做父母或老師的,最重要的是,把我們的愛傳遞出去,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這樣,孩子才能有安全感,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發生。
總之,理想的教師負有一種神圣的,激動人心的使命,他鑄造學生的心靈,人類的未來也掌握在他的手中。
如何從理想過渡到現實?
方法是在學校建立教育咨詢診所,用現代心理學知識服務于教育系統。有心理學家和教師們一起參加,教師描述具體案例,心理學家提出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并展開討論,比如: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問題什么時候出現的?應該怎么做?這需要對這個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整個心理發展史加以分析,最后,把各種信息綜合起來,對一個具體問題具體的問題兒童做出一個具體的矯正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