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單詞的學習,簡直是英語學習上的攔路虎。好多人覺得自己英語不好都覺得是單詞量不夠。雖然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但是單詞理解得多了讀文章會非常的順暢。了解我們通過怎樣的方式學單詞,對于教師來說可以更加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也可以幫助我們自己成為更好的英語學習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拿到一篇文章準備精讀的時候,恨不得每個單詞都像挖祖墳一樣把背后的意思完全解析出來。然而,畢竟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樣做非常耗時,對于興趣的打擊也是蠻大的。(內心的os是:天哪,我怎么這么愚蠢,這么多單詞都不知道,這篇文章我恐怕讀不懂了)然而,事實上是單詞都有接收型的和輸出型的。作為一個英語母語國家接受教育的人,他們可以理解的詞匯在45000 到60000,但是他們能輸出的詞匯遠沒有這么多。所以在學習的時候或者教學的時候學會篩選是很重要的。對于任何一個英語學習者來說,多聽多看都是有效的,只是接收型的單詞會在平時閱讀中遇到得更少一些。這對于我自己在學單詞是很有啟發的。打開一篇經濟學人政治篇,有一種這到底是什么鬼的感覺,但多閱讀幾篇就發現有一些詞反復出現,內心淡定了好多。對于一些輸出型的詞匯,我們作為老師要自己把控,畢竟有一些水平的輸出型對于另一些水平的就是接收型的單詞。
到底教多少單詞或者到底學多少單詞大概從來沒有定論吧。備考的學生每天都是好幾百個單詞的背, 我深感懷疑---到底能記住多少呢?本書的提議是一節課八到十二個。其實即使是這樣,算下來一年能教的單詞也是很有限的,畢竟也不能每節課都學新單詞吧。所以學生課外自學的部分很重要。書中也給到了單詞量的考量因素:
1.和學生母語的相似度。 這一點沒啥考慮的,中文和英文不是一個體系,相似度太低,除非舶來詞,剩下的都得硬學。
- 意思好講解嗎?抽象的詞匯就比具象詞匯難講很多,老師在抽象的詞匯上所花的時間會更多,具象的詞語給張圖片就完事了。
3.學生的學習環境怎樣?課后會接觸到英語的機會多嗎?我想除了極度認真的孩子,好多孩子還是在打醬油。 - 學生目前的語言能力。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好的孩子給多少都不嫌多,懶的孩子給一點就撐。怎樣取舍得看老師的功力。
5.課程大綱的規定。毋庸置疑的硬指標。
到底學習者怎么明白新單詞的呢?書中給的方法都是大家熟知的了。比如視覺刺激(字卡,照片,手繪,掛圖,教具),動作手勢,解釋,近義反義,程度,翻譯。學生自學的方式通過問別人,用字典和根據上下文猜。
對于好多學生來說,視覺刺激是最直接的也是很有效的方式。我之前常常讓學生自己制作字卡,或者用quizlet。現在我自己學用anki,效果很好,超推薦。我自己用下來覺得電子的對于我來說比較方便,用紙質字卡有時候帶來帶去比較麻煩。我經常在課上找搞笑的,卡通圖片對應單詞,方便學生聯想。掛圖用的很少,畢竟我真的不是美術生啊。我自己不擅長表演,有時候Mime或者做動作我會讓學生來表演。
翻譯是我一直覺得心里的一個過不去的坎。英語課到底要不要說中文一直都是沒有定論的,翻譯也是很多人嗤之以鼻的,覺得靠翻譯的話沒法學好語言。然鵝,書上直接下狠話:Translation can be a very effective way of conveying meaning. It can save valuable tim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spent on a tortuous and largely unsuccessful explanation in English. 有好多外國同事反對這種直接翻譯的學習法,但我個人真心覺得對于初級和intermidiate low,intermediate mid的學生很受用的。我自己學習的時候,即使我翻了英文字典,我也會再看看雙語詞典來佐證自己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情況下都靠翻譯學新詞匯,但畢竟靠語境猜測意思得是上下文都了解,并且沒有歧義的情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