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善意,是從讀書那刻開始積累的
文/新鐵
一
2015年,4月23日。
那時高中,我在食堂吃著早餐,頭上方的電視正播放著記者采訪路人“讀書對自己的影響”的片段。其中,有一個人的回答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他說,“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就是《平凡的世界》,這么多年過去了,每當我遇到困難,遇到挫折,我總會想起書中的畫面。”
那時,我一直在想,一本書對于人的影響有這么大嗎?
進入大學幾年,各種事務壓在頭上,看上去時間很充裕的大學實際上你會難得有時間清閑下來。手機不敢關機,任何消息的錯過都有可能造成許多嚴重的“事故”,這不得不讓你保持偶爾看手機的習慣。
讀書,似乎很少能夠安靜下來品讀。
有時候,你會突然發現高中的時候你可能連續讀上四個小時的書籍,在進入大學后,你幾乎沒有過這種經歷。深度閱讀,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電子設備的高端化,讓我們不得不被手機上的內容所吸引。
所以,很多人會漸漸地感到煩躁——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
楊絳先生說過一句經典的話:你最大的問題就是書讀的太少,想得太多。我們這個時代,有人定義為“焦慮的一代”,我想,焦慮的緣故正是由于我們書讀的太少了吧。
二
現在的我一直相信一個道理:一個讀書很多的人,心中一定是善良的。當然,這里的書不是指專業書,不然我們也不會看到許多無奈的笑話。我們可以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有知識沒素養”的現象——女博士生在機場大鬧,某大學生用硫磺潑向黑熊等等,這些都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修養不是用專業技能書堆砌而來,而是靠那些高考“用不到”的書籍。
早上,故意去微博刷了刷消息,在“熱門”這一欄目下,我竟然沒有刷到“世界讀書日”的消息。這有些意外,我只有在搜索中獲得這類信息。我在想:讀書二字,越來越成為一種少數的活動了嗎?
在大學里,你還是不得不佩服有一些人依舊深愛著閱讀,無論何時都會帶上一本書,坐在椅子上,自由的品讀,任周圍世界如何吵鬧。
一個喜歡閱讀的人,一定是一個隨和的人。
記得大二上學期,我們在準備迎新活動的時候,我在桌子上放了一本準備在閑暇時讀的一本書《貨幣戰爭》。一位路人看見了這本書,走過來與我打招呼說:“同學,我建議你不要讀這本書,這本書中許多理論都有一定的問題,你若要讀的話,就簡單的看看,不要深究。”
當時聽了他的話,很感動,我常想:大學應有的文化氛圍莫過于如此。
三
“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的更出色,讀書是可以給人力量的,它能給人快樂。”董卿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每個讀書人,很少會帶有功利主義去讀一本書,那樣的心態是讀不了書的。
就像某天有一個人問我:你讀這些書有什么用?
我愣了愣,突然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許董卿的回答,能夠讓他有所釋懷吧。一個喜歡讀書的人一定是善良的,他們從來不會問讀書有什么用,他們只知道讀書的時候,世界與我都是靜謐與快樂的。
讀書或許是祛除你內心煩躁的一味良藥吧。你心中的格局有多大,也許就在于你讀的書有多少。不禁想起在在巴西監獄里,罪犯讀一本就可以減刑4天的消息。巴西人民堅信閱讀是改善一個人最好的方式。
《道德經》里有一句話:尚善若水。《大學》里也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曾經問老師這兩個“善”有什么區別,老師沒有回答我。現在想一想這兩個善或許沒什么區別吧,因為它們都是內心的一種境界,一種格局。
善,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格局。
閱讀,是讓一個人變得更加善良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