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最大的樂趣,莫過于它的不確定性。打亂平時習以為常甚至是麻木的生活方式和規矩,仿佛牛奶里加入了咖啡,或者檸檬,一下子讓生活變得妙不可言,逸趣橫生。
昨天殷墟的大邑商博物館沒想到那么冷,冷的人打哆嗦,雞皮疙瘩就沒下去過,不得不走的快一些,嘗試著找個空調出風口不順暢,沒那么冷的地方。
也沒想到,今天的紅旗渠會那么熱。
紅旗渠的票是通票,包含山上實地和紅旗渠展覽館兩部分。我們原本只想實地體驗引水渠的壯觀,看完引水渠又想去展覽館看看。
引水渠,最初的目標是引水鑿渠,后來開始發展旅游業,在紅旗渠附近,群山之間搭建了纜車,浮云橋,和直通山頂的登山階梯。站在山頂能看到晉冀豫三省交界。
不管增加什么,最終的目的地是“青年洞”,這是紅旗渠中很重要的一段,剛好穿過一座大山,全長600多米,由300多名青年1960年10月開鑿,每天鑿0.3米,耗時一年零五個月完成。
下山有一座巨大的習主席題寫的紀念碑,上書“紅旗渠就是紀念碑”。光看這幾個字沒有概念,走進展覽館不得不感嘆。
林州,地處太行南段,四周環山,阻擋水汽深入,降水量少,加上斷層地貌,沒有穩定的隔水層和蓄水層,地表水極易散失,導致林州十年九旱,顆粒無收,就連山上也不長樹木花草,每年有很多人餓死。
自古林州就開始修建蓄水池,尤其近100年,大大小小各種工程不斷。但都治標不治本。
1960年開始動工修建紅旗渠,從山西漳河引水,精細測量規劃路線計算落差,近10萬人,耗時十年,完成紅旗渠全長1500公里。
當時生產方式落后,開山鑿石全靠人用鐵錘錘打鋼釬鑿出洞孔,再放火藥爆破。用到的工具、炸藥、水泥等全靠自制。
如此大的體力活,每人每天只有六兩糧,再吃不飽只能挖野菜……
在如此艱苦條件下,引來了漳水,農田得以灌溉,才有了現在的綠水青山。看到上萬人圍在紅旗渠周圍觀看開閘放水,水流過紅旗渠那張照片,我內心壓抑的情感再也控制不住,有來之不易的喜悅,也有人終勝天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