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篇續---奧數學習
二年級暑假,班上有同學在學奧數。我們似乎也玩夠了,培訓機構搞活動,一拖三免費學。關注的初衷是我們覺得暑假一個人玩沒樂趣;小哥也覺得有同學在,暑假生活可以豐富些。我們就這樣被拖進了班里。進班后上了一堂課,就被鄧老師的課堂吸引了。
小哥說“鄧老師講的內容跟班級講的不一樣,講課方式也不一樣,好新鮮”。有興趣,放棄就不那么隨意了。興趣也是我比較注重的,學任何知識,沒興趣就沒欲望,也沒期待。啥都沒有就成索然寡味,不是津津有味兒了。剛開始,也不知道家長需要隨班上。一是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時時靠家長盯,覺得太不靠譜兒了。小哥自己學,自己寫作業。一年后參加了GD班選拔考試,雖然分數不高,但還是考上了。接到錄取消息,咨詢了鄧老師。才知道分數有差距,是別人起步早,從幼兒園大班就開始學。分數不好看也能進,是因為試卷難度大,整體都低。小哥學一年就可以進GD班,能力不算差的。考慮到送學距離,綜合與鄧老師溝通,我們放棄了這次機會。
奧數學了一兩年了,第二次踩線進了GD班。這次再也沒有“路遠”的借口了,跟班上了7次課,感覺不一樣。先不說一字不落的記筆記,況且筆記我也是簡記。送學路遠(往返2小時)不好來回折騰,干坐也是坐,還不如坐班上。跟班的好處,現在看來還是有。有時候,還真不能一味強調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坐后面,班里各個孩子的情況一覽無余。積極的、慵懶的、沒睡醒的,狀態各異。自家孩子的情況自然就逃不過法眼了,跑偏了課后的親子時間及時指出來,會有改進。剛進GD班,三小時的節奏或多或少不適應,必要時做家長的伸出“拐杖”拉一把,當時不懂的指點指點就恍然大悟了。困難不能積壓,遇到問題沒及時梳理,時間長了就成不可逾越的坎兒了。現在才明白,家長會上老師強調多次,家長有空隨堂上課為好。孩子畢竟是孩子,遇到問題(困難),家長做到不指責,不吼叫,不謾罵。隨孩子一起查筆記,尋根索然找問題,這樣的過程有幾次了,后面就可以撤掉“拐杖”了。孩子有時候需要家長參與一起戰斗,“參與”也就是耐心陪同,心靈上的支持,不是代筆代思考。
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要多,感情也細膩。做家長的有時候太大條,就會忽視這點。進而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打擊了積極性,沒有察覺的家長還在那里大呼小叫。跟孩子交流多做換位思考,不能用成人的思維去考量孩子的需求。輔導作業,有時候真的抓狂,氣得心疼肝兒顫的。摸索了一些時間,感覺媽媽溫柔點,孩子也聰明些了。有時候分貝高不是好事,孩子會越吼越傻。經歷了“生死劫”,悟出了很多。生命脆弱也無常,改變自己TA人變。理解了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的“對孩子從來不打不罵,重話都不曾說過”。高度民主,高度尊重,乖孩子就養成了。當然這些的前提是,自己要做個正面的榜樣,孩子是看你做什么,不是聽你說(教)什么。為此,我堅持鍛煉,跑步、瑜伽、游泳、學習,開始了都不曾放棄。給小哥的力量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他看到我做,他也會照著做。就是這么簡單,家長是“原件”,孩子就是你的“復印件”。成人的世界紛繁復雜,孩子的世界純凈如水。跟孩子在一起,和諧共處,我們就可以變年輕。珍惜當下,做好“原件”。
做好“原件”,學習無止境。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之前,只跟工作有交集的人互動,跟其他的幾乎是零交流。小哥四年級了,開始覺得自己有點“井底之蛙”了。現在回頭想跟不同的家長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有道是,聽別人的“故事”,琢磨自己的事兒。同樣是陪娃,有的氣得“心臟搭橋”,有的母慈子孝。方式方法真的要得當。對眼了事半功倍,反之就慘兮兮,事倍功半了。嘗試加了群里的家長,主動跟一些家長交流,真的學到了很多。身邊的“牛蛙”,幾乎都是家長規劃好,引導得當的。有的孩子幼兒園就在算50以內的加減法,4歲就開始全線學英語。簡單的道理,就是沒有人隨隨便便成功。“甩手掌柜”的家長,孩子或多或少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