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想過我在北京城生活的樣子,卻無數次的幻想過我在江南雨巷,撐著油紙傘,擦肩而過某位姑娘的樣子。在那里,我的生活處處都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也不知是我與生俱來的惰性,還是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懼,一想到大城市里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場景,就忍不住的想打退堂鼓,想躲回媽媽溫暖的臂彎里,撒嬌的說“我好怕噢”,再聽她嗔罵我一句又一句的“傻孩子”。
或許,我是真的傻吧,才想這么不顧一切的,把學到手卻又拋之腦后的十二年素質教育徹底的丟棄在急湍的浪潮里。
可是,老人家也說,傻人有傻福呀。
我的人生,到目前為止,沒有過多的大起大落,卻也不是平淡無奇。在生活中的小起伏里,我試圖把生活過得像詩一樣的,淺顯,易懂,連貫。畢竟,詩意人生,哪有這么好經營。許多東西都有共同的特性,經營好了,又會是另一番樣子。
而我所理解的“詩意人生”,有絕大部分都和江南水鄉的“山色空蒙雨亦奇”聯系到了一起——即便那是柴靜口中所說的“霧霾”。但是一說到“詩”,我就抑制不住的想到了那里。到底是唐詩宋詞束縛了我,還是那里的某一份美好吸引住了我,嗯,我不告訴你。
其次,我感覺有“詩意”的人生,是有味道的。那個味道可以是炊煙的味道,可以是泥土的味道,可以是雨水的味道,可以是茶的味道,更可以是家的味道。或許,你也可以說是辛曉琪“手指上淡淡煙草味道”。這些味道慢慢的融合在一起,寫成了一首詩,而這首詩的名字,叫做《一日》。
這首詩是這么寫的:三杯兩盞淡酒,一桌四位好友。室外炊煙裊裊,屋內檀香曳曳。總有柴米油鹽,抵不上吟唱兩片。
人生出自“一日”,“一日”拼湊成人生。詩意在其間挑燈流浪,所到之處,令人心神寧靜。所以我向往慢一些的生活方式,慢慢走的時候,我才有時間去想方才我還沒來得及想明白的事情。
我也不認為,凡事像走馬觀花一般飛快就是一件有效率的事情,也致使許多人去旅行,每到一個地方匆匆留下一張照片就奔赴下一個景點,再昭示自己早已走遍千山萬水。實然,卻不曾見識過什么大好河山。這樣的生活,我不愿,也不期待。雖說不必要坐看庭前花開花落,不必要等待云卷云舒,但也至少無愧于心,無愧于生活。往日匆匆,就會腦袋空空。
偶爾停下腳步去仔細的聆聽生活給你帶來的那些意想不到的小細節,你就會驚呼“為什么我以前都沒有發現”。我很喜歡一首歌,叫《que sera sera》,里面有句歌詞“what will be will be”,翻譯過來就是,該怎樣就怎樣吧,不要急,不要慌張,像詩歌一樣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