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石頭來讀書之王陽明心學(十一)

《王陽明心學》(11)

有一種力量叫“知行合一”

? ? ?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 ? ? ? ? ? ? ? ——《傳習錄·上·徐愛錄》

? ? ? 正因為意義世界同時囊括了心與物,內在與外在,所以知和行自然呈現為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因為知本身就是一種建構意義世界的行動(知是行的主意),所以動心起念都是行,“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傳習錄》卷下);而行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的落實和體現(行是知的功夫),所以這樣的行也就等于是知的自然流溢。

? ? ? 王陽明說起心動念就是“行”,并不意味著“行”就只有起心動念。如果你從未通過與外界的互動體現你的價值觀,那就意味著你的意義世界不曾建立起來,因而這樣的“知”就是“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的;而如果你沒有賦予你的存在和世界以自己認同的意義,你的行為就沒有意義和目的,因而這樣的“行”就是“懵懵懂懂,任意去做”的。簡言之,“知”就是內在的行動,“行”就是外化的觀念。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根本就找不到沒有行動的“知”,也找不到沒有觀念的“行”。這才是知和行的真實本質,也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涵。

? ? ? “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王陽明反對人們將知行分開,就是希望能建立一個“全息”的意義世界,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一節之知,即全體之知,全體之知,即一節之知。”在這個渾然一體的世界中,沒有內和外的分別,沒有心和物的分別,沒有部分和整體的分別,當然也沒有知和行的分別——一念發動處,便是知的全體,也是行的全體。

? ? ? 唯其如此,你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全然貫注一種整體性的創造性的力量,并在看似瑣碎的舉手投足、待人接物、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間,全然貫注一種超越的神圣的意義。

? ? ?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一個命題,叫做“存在性認知”,和王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的境界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存在性認知,是指人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獲得的一種新的認知能力。馬斯洛認為這是一種本質性的認識。他對這種認識的描述是:在認識主體極其熱烈、投入的關注下,認識對象作為整體被把握;同時,主體自身的本質也在與對象的融合中更趨完善。這是一種辯證的、整合的認識,又是真正主動、自由、創造性的認識。存在性認知是人在高峰體驗中獲得的超常認識,同時也是人對存在的本體界的領略。這是客觀與主觀的高度和諧統一,是認識論與本體論的微妙結合。

? ? ? 在存在性認知中,“是什么樣”與“應當怎么樣”已合二為一,沒有任何差異和矛盾。感知到的是什么,同時就應該是什么。 “是什么樣”就是對本性(天理、良知)的覺知,“應當怎么樣”就是為實現本性而采取的行動(存天理、致良知),二者有機統一在“存在性認知”(知行合一)之中。因此,只要懂得了知行合一是什么,也就走在了自我實現的道路上。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