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身邊也一定有至少一個這樣的人:
他們善于分析(也因此常常能做出更優的決策),他們善于琢磨(也因此常常有特立獨行且正確的見解),他們也善于說服別人(也因此必然有更強的影響力)……
為什么呢?是什么驅動他們不屈不撓地成長成那個樣子呢?
尋求真相,對他們來說,就是剛需;若是不能弄個水落石出他們就難受得很,看到一點希望就會欣喜若狂,遇到一點挫折根本算不上什么,因為真相就像是火,他們就像是飛蛾,還有什么比飛蛾撲火更自然的嗎?
我的前老板俞敏洪同學有一句著名的話:
優秀是一種習慣。
“習慣”很可能只不過是“剛需”的另外一個說法。
對一些人來說,“優秀”真的是剛需。優秀的人的態度: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碼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不然的話,他們會很難受的
什么是牛人?一般來講三句話就能描述清楚了:有做第一的執念;有過第一的經驗;有過多次第一的經驗和總結。大多數人從未有過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經驗——于是,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們不會因此難受,更不會因此格外難受。也許曾經難受過罷……但這么多年過去,早就習慣了。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科學家們對人腦的認識突飛猛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結論:
大腦是可塑的。
大腦一直在“被塑造”——被環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還可能被自我塑造。
在我看來,這是顯而易見的機理:剛需塑造大腦。
不斷重塑大腦的,其實就是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也就是說,其實就是對剛需的認知與選擇。
不要想一次拿下這么多技能,在里面找到一個最接近生活常態的項目,慢慢試著把它變成剛需。每天投入一定時間,連續做一個月,你就能感受到非常大的改變。
對于喜歡閱讀的人來說,看書從來不是痛苦,而是根本停不下來的樂趣;對喜歡鍛煉的人來說,健身從來不是煎熬,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剛需不是掛在嘴邊說說而已,而是你每天都想要去做,不做就難受的事情。
你的剛需決定了你每天的時間都花在了哪里,你的注意力都投入到了哪里,你的成果最后都出現在哪里。
不論你嘴上說多么想做一件事,只要你最后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那就說明它不是你的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