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慢慢長大,成長到一個完整的自己,就開始尋找真正的自我,探索與世界共處的自洽,叩問這天地間最原始和究極的道理。在這自洽與叩問中,現實的波瀾、理想的浮動,翻卷來千萬迷惑的問題。
到今日止,冥想陪伴我的時間已將近一年。
我想努力描述冥想對我的改變,但過去之心幾近殆盡,回憶起來那份心情甚難,只能隱隱約約記得。冥想帶給我許多可見以及無法言說的變化。煙酒之癮、壓力下的煩躁與焦慮,甚至神經官能癥的對于無限榮譽與權力的追求,早已不見。我找到真正的我,甚至過去自以為的那份“變得更好,去更好的未來”也宛然一笑了之。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感受一呼一吸一舉一動,更別提一花一世界的人間美妙。它非常簡單,也非常樸素,然而卻在過程中讓你觸碰到生命源頭的、你的核心的無窮力量,讓人向平靜延伸,從而幸福地擁抱生活。
今天,我們來談談冥想是什么,談談怎么做,談談內心的路途與究極的平靜。
(一)何為正念冥想
冥想(Meditation):冥,泯滅。想,思慮,念頭。通常被理解為對任何對象的深度專注。
正念(Mindfulness):覺照自身。
我們所說的正念冥想(正念)是冥想的一種,也是最常用的一種冥想。
人生百無一用是思考,那些你閉上眼睛嘗試放松和平靜,卻依舊凌亂而細碎的雜念。冥想便是泯滅這種雜念,泯滅廢物累積的心意。
正念如今已經被西方應用于心理學和醫學的治療中三十余年。正念減壓法被用于減少壓力以及由壓力引發的健康問題,減輕病人的焦慮、恐慌和憂慮,促進情緒平衡,幫助大腦學習與記憶的海馬體增厚……甚是相信科學的你,不妨把它當作一種治療。
正念本質上是普世的,它關乎我們的覺醒、與自身和世界的和諧相處、關乎我們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定位、關乎我們對生命中每一刻的認知。然而從歷史角度看,佛教傳承發展出迄今為止最為完整最為精煉的正念教導與修法,無論是印度佛教還是禪宗(禪定:靜慮專注。)。而佛陀字義便是覺悟者。
所以涉及到冥想時,不可避免地提起宗教,但它與宗教本身無關,它只是一門清明生活的藝術。
在缺乏自我認識的時候,無知隨著幻覺的羅網而來。而情感在深處運作,人的心意以不安而聞名,《薄伽丘歌》中用“不安、狂暴、強大、頑強”來描述心意。一個疲乏的心意只能重復和模仿舊思想和行為,過著重復而循環的生活,而充滿活力的心意將達到新的意識高度,甚至創造生活。
如果你也曾覺得忙碌而迷茫,覺得日復一日而煩躁不安,或者找不到自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記得問修禪宗的老師,怎么才能找到自己最喜歡、最想要的,為之付出一生的奶酪或者熱巧克力,無數故事里卓越的人們熱愛的那件適合自己的事呢?
老師說,在你心里呀。
(二)瑜伽體系的八支分法
為了達到自我覺悟的目標,瑜伽體系采用八支分法。這被寫在斯瓦米·拉瑪《冥想》的正文之前。
1.制戒要求培養身體、精神、語言上的五種品德。
2.內制要求遵守五條戒律,使得外在和內在達到清凈。
3.體式要求肢體平穩寧靜,脊柱必須直立,從事冥想的人要坐直,背、頸、頭成一條直線,以便神經流可以在冥想中暢通。練習體式是為了產生心意的撤回以便專注于冥想。
【如果你也是葛優癱,上座部佛教長老阿魯老和尚關于正確伸直背部的方法可能對你有所幫助,這個方法同樣適用于日常學習工作中的體態矯正:
①背部騰空,不要靠在椅背上或墻上。
② 將臀部牢牢固定,臀部用力。
③ 將意識轉向背部,從臀部開始慢慢地將脊椎伸直,就像將折疊起來的脊梁骨一塊一塊地往上堆。記得要同時進行實況轉播,“伸直伸直伸直伸直伸直。”
④ 收回力氣。此時也要實況轉播,“力氣,消失消失消失消失。”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轉播“收回”,而要當做別人的事來轉播“消失”。一邊實況轉播,一邊將意識從頭頂慢慢地往下移,一直移到臀部。像這樣伸直背部的話,上半身就會處于放松的狀態,可以這樣一直保持好幾個小時。
4.呼吸控制。我們的呼吸是宇宙能量的一部分,呼吸為身體的所有部分提供動力,規則并有節奏的呼吸可以使得心意變得平靜。當出現雜念時,呼吸也是首個幫我們把注意力帶回當下的助手,對于散亂不定的注意力而言,呼吸是一個理想的定錨。
日本曹洞宗系禪僧鈴木俊隆在《禪者的初心》中說
“你碰到某些煩心事,要完全靜下心來打坐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拼命壓制心念,你的努力就是不正確的努力。唯一可幫助你的努力就是數息,或是把心念專注在一呼一吸上。我說“專注”,但把心念專注在某件事情上并不是禪的真正本意。禪的本意是如物之所如去觀物的本身,讓一切自來自去。這是最廣義的把一切置于控制之下。”
5.制感。訓練心意不執著于每個感官器官。在深度冥想中,感官的功能停止了,將對外在世界的感觸留在外面。
6.專注。指將心意集中于一個對象一定的時間。可以通過專注于呼吸而保持專注。
西藏寧瑪派大圓滿喇嘛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中說
“有時候,人們會認為,禪坐時絕不可以有任何念頭和情緒;當念頭和情緒出現時,他們變得懊惱不已,認為自己失敗了。事實絕非如此,有一句西藏諺語說:‘只要肉不要骨,只要茶不要茶葉,這是過分的要求。’只要你還有心,必然會有念頭和情緒。”
接納一切發生之事正在發生,所以當雜念起時,不要反抗,不要努力,你只需要觀照你的狀態,任其來去,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雜念自然散去。
7.冥想。當專注變得毫不費力、連續,冥想就開始了,是一種持續的專注與靜慮。
8.三摩地。心意融在一起的狀態。
(三)冥想步驟
沐浴或其他清理準備,保持清醒狀態。
伸展練習或瑜伽體式。
放松練習。從頭部、眼睛、眉毛、鼻子、嘴唇、臉頰、下巴……感覺身體的每一部分從頭到腳慢慢地放松。
呼吸練習。
冥想。讓大腦平靜下來向內專注,就這樣一直持續下去。冥想結束時將意識回到呼吸,過渡到身體,回到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再睜開雙眼會到外部世界。
(四)冥想這一路
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正是“身體”這個物質,以及“心”這個精神能量。就像為了身體的強大去健身一樣,冥想是對心靈的強大的訓練。
這一路上,最開始恐懼,恐懼面對自己內心世界時那一片闃靜的孤獨感廣博感與陌生感。
這一路上,內心越來越平靜越來越強大。結合慢動作冥想法,感覺自己每分每秒都存在著的感覺。
這一路上,聽到自我在召喚,不,它就坐在那里與我成為一體。它因為我的不夠強大時而動搖,循環往復卻日趨堅定。當一個念頭閃過我的心意,它將馬上實現并沐浴在寧靜之中。
你會發現自己愈發敏銳,甚至能夠看到精神的振動。你更敏銳地感受萬物有靈且美。
你只需要每天用一小會時間,輕松而幸福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內在的世界。當你通過冥想抵達內心深處時,你將去除外在的一切,直接地、有意識地與你的核心自我接觸。你將從關心這枝繁葉茂的葉子的生死枯榮,轉向它的生命與靈魂。這種力量很強大,一旦你切實地感受到,你的整個生命就會轉向嶄新的方向——朝著平靜,真正的力量,最深層次的康復。
或者當你對這種力量一無所知的時候,你可以把冥想當作一種休息和停頓。然而當你停歇之后,決定繼續前行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前進將更有活力、方向更清晰、更美妙豐富。它讓我們坦然面對前方我們為之擔憂的一切,從內心中指引我們。
正念減壓療法(MBSR)創始人卡巴金曾這樣說:
“我們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到達某處,然后當你到了那里,卻發現自己仍然不快樂,于是有要繼續前往他處嗎?如果我們不加以留心,可能會一致認為,未來有更美好的時光:‘當我退休時,當我高中或大學畢業,當我有足夠的錢,當我結婚,當我離婚,當孩子長大離開家……’就是這樣,這樣真的就是你的生活。你只有這一時刻,這一時刻和其他時刻一樣美好。它很完美,本來就完美,包括所有你認為不完美的事物。”
“正念不是讓你遠離世間生活、拋棄成就與事業、奪走你的抱負和動機,正相反,它是讓你處于當下,投入你所愛的生活。”
去冥想吧,不是為了變成“更好”的人,你已經如是般完美,可以活出自己內在的豐富。這種豐富將超出你的想象、思維、心智,超越那有限的、貪婪的、成癮的、有時會主宰生活的自我陳述。
與其說冥想是與神性在一起,不如說它是與真實的自我在一起。
而它到底是什么感覺:)等你自己去感受。
Elika,一個美味而有趣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