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隨著關注度的增高,越來越為人所推崇。例如“有錢任性”“有權任性”“青春就是要任性”。但這樣真的好嗎?“任性”就是指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將約束,隨性而為,但我認為有時候隨性不一定是壞事。
高考后很多學生在填志愿的時候,填了自己很擅長的專業。可是那個專業卻不太受人重視,家長和老師們極力反對,可還是“任性”地填寫下了自己的志愿,最后在這個專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其實也是一種“任性”,一種率性而為的行為,可是為什么她的“任性”,卻可以塑造出成功呢?“任性”從正面理解也是一種堅持和執著吧,堅持自己的向往,堅持自己的夢想,堅持自己的方向,這種執著也是成就一個人的動力啊。
“任性”也并不一定是為所欲為,也可以是率性而為。這就是“任性”正面理解,也許有很多人反對“任性”,但這就是選擇,剩下的便是如何利用“任性”的利,做到屬于自己的光芒。其實每個人都想做一個“任性”的人吧。“任性”地保留著自己鋒利的菱角,“任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任性”地緊拽著自己的夢想,在夢想的賽道上馳騁,翱翔。所以每個人都有了追逐,但當菱角已被世俗磨得圓滑,但單“任性”變成了隨行,但當“任性”變成了順從,但單“任性”之人所有任性被一點點消磨殆盡時,那這時他們還能擁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