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型的家長對子女的溝通教育,要么是孩子的事情一切包辦,要么是只關心孩子的生活,而對孩子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則不是很關心。
下面我們通過親子對話的場景來看一下:
場景一:
下周學校要組織春游,放學后孩子對爸爸說:
“爸爸,下周我們學校要組織去春游,你說我帶些什么東西好呢?”
爸爸說:“行了,爸爸知道了,明天就會給你準備好的”。
對話中的家長沒有對孩子的自身的需求和春游活動的現實需要進行了解,也沒有鼓勵孩子自己進行思考和準備,而是大包大攬的全部替孩子準備好。這樣的話容易造成孩子對家長的依賴,不利于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
孩子放學回家,見著媽媽,迫不及待地對著媽媽說:“媽媽,今天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我們一起玩的可開心了.....”
這時媽媽見到孩子,首先看到的是他臉上的泥土,于是對孩子說道:“行啦,什么新朋友老朋友的,你就知道玩,你看你,滿臉的泥土,還不趕快去洗洗!......”
媽媽的幾句話,馬上把孩子的那股興奮勁全部打消沒了,乖乖的走到衛生間去洗臉
.....
通過以上的場景可以看出,管家型的家長只知道照顧好孩子的生活,包括孩子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生怕孩子餓著、凍著,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他們不知道孩子有交往的需要,自我體驗和成長的需要。
曾經有一位高三的老師,對他們班上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他提出的問題是:“你放學回家后,家長問的第一句話是什么?”
通過調查,80%左右的學生給出的答案是:“作業多不多?”和“在學校吃的怎么樣?”
這位老師說:“孩子在學校差不多一整天的時間,回到家里,家長和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話可能是無意識的,但能反映出家長最關心孩子的是哪個方面。”可見,大部分的家長都有管家型的傾向。
處于管家型親子關系下的孩子,往往多數會覺得父母是不了解自己的,盡管父母為孩子付出了許多許多。
管家型的父母的另一個特點,他們往往喜歡整天的對孩子嘮叨:
“早點睡覺,明天早點起床,要不然會遲到的!”
“作業本都拿上,紅領巾不要忘記了,盒飯帶了嗎?”
“今天天氣不好,要多穿件衣服。要是感冒了,你會很難受的。”
“晚上早點回來。不要到同學家去玩了,要不然回來的時候沒車了!”
......
實際上,這些事情孩子只要經歷過,就自然的會明白,下次他自己就會注意的。而父母出于“關心”孩子的角度,整天嘮叨個不停,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和抵觸心理,親子關系就會遭到破壞。
快樂教育的創始人、英國的教育家斯賓塞說:“孩子的意見得不到及時的交流,主要的責任在于,父母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或掌握不好溝通的火候,甚至有的父母會認為對孩子嘮叨一頓就是溝通,但實際的結果卻恰恰相反。”
以上所說的就是管家型的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教育中容易走入的誤區。
音頻節目的收聽,請下載喜馬拉雅APP,關注主播——時尚先聲,訂閱《做稱職父母的第一必修課——與孩子溝通的36種好方法》專輯,節目內容與公眾微信號以及簡書同步更新,歡迎訂閱收聽和轉發評論,感謝您的支持。
我是喜馬拉雅主播:時尚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