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我是看過簡書許多關于寫作方面參考的一些文章。我很感謝有《談寫作》專題給的大量養分,吸取才能讓我不斷的成長。也很感謝無戒老師的幫助,但畢竟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關鍵還是看自己的努力,各位讀者作者共勉吧!
好的,來談談正式的話題。積累,才是寫作的前提!
什么是積累?簡單的字面意思就是逐漸聚集。看似兩個字包含了大道理,也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遍又一遍的重復。實際上能永不停止的積累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多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罷了。
積累,為什么是寫作的前提。
說到寫作積累,不得不就提讀書。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就是讀書的好處。讀書的過程就是積累的過程,讀書既能充實自己的學問,又能提高寫作水平,積累多了你才會在寫作中游刃有余。簡單舉個例子,“買李子吃”。
A會這么說:
蘇走過去買了幾只李子。蘇用礦泉水倒在上面清洗,然后遞給她吃。深紅色的爛熟李子,摸上去很軟,旁邊還留著細小的新鮮綠葉。她接過來一只。輕咬一口,酸澀進入骨髓。她不動聲色。
B會這么說:
蘇走過去水果鋪,討價還價買了幾顆李子。隨意地扭開水瓶洗了洗,遞給她吃。她咬了一口,酸爽感填滿她整個口腔。
顯然A的描述要比B的描述要好,更加的細膩,人物更加的飽滿。對,這就是積累的差別。我相信大部分剛來簡書的作者都曾碰過一個問題,包括我自己也是。對于寫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構思想法和寫作欲,但是對于描寫細致刻畫的時候卻免不得遇到卡殼狀態,簡單來說就是“詞窮”。每一篇文章就是要靠一個一個詞堆砌起來的。當你發現自己“詞窮”的時候,不妨拿起書本,好好讀書積累先把。
除了讀書以外,還有的就是生活的積累。我注意了一下,不少作家的成名都是在于25歲以后。他們對于生活經驗有了相當的積累,愛情、家庭、工作等交織在一起。闡述自身及周邊的事情,與他人有著很好的“共鳴”。寫文有時候要求的并不是華麗十足,更多的時候經驗積累,比如干貨文就是經驗積累的象征。其實好的文章也是這樣,在現實的基礎上稍加修飾,把生活的題材進一步組織完善。平時多積累素材,這就要求積極的參與到生活中去,深入觀察生活,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感想積累下來,可以通過每天寫日記的方法。久而久之自己寫作的素材也就不斷豐富了。
日更,算不算積累?
對于我而言,日更是一種積累,但不是硬性的積累。為什么?前面我提到一點,積累是深入觀察所見所聞感想記錄下來。我相信每個作者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靈魂。有了積累才能寫出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好文章。許多人都會把所見所聞給記錄下來成為日更,但是你的感想呢?一篇沒有感想,沒有靈魂的文章,猶如行尸走肉般。當真的寫不出感想感悟了,不妨停下了沉淀一下。
不要為了日更而日更,那只不過就是堆積文字垃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