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西驅十萬來,秋風原下久徘徊。長星不為英雄住, 夜半流光落九垓?!?/p>
諸蜀國數次北伐,其中第一、第四次出祁山均未成功。一次是分兵堵口拒戰皆失利,一次是糧盡。這便是出祁山的局限所在——地域太廣路口太多,分兵則不能有效阻止魏軍西進。另外祁山遠離漢中,補給困難且后方容易不穩。
四次北伐未果后,魏延的子午谷計劃又開始在諸葛亮腦中浮現。怎么改良這個計劃,降低它的風險——既能平取隴西,又能有效扼斷魏軍西進的通路;而蜀軍又要利于集中優勢兵力,戰線也不至于過長呢?
于是對子午谷奇謀的中和計劃出現了——穿越秦嶺,但大軍不分兵,全部從褒斜道出郿縣——北上五丈原——渡渭水抵達北山——徹底扼斷渭河河谷,斷絕魏軍西進道路。
這一次諸葛亮放棄了隴右岐山武關大路,冒險從秦嶺崇山峻嶺的谷道間進兵。雖然相比魏延當初提出的奇謀稍微降低了分兵的風險,但依然可以算得上十分冒險的軍事行動。
雖然史書上沒有具體記載諸葛亮如何在褒斜道行軍,但根據魏延在子午谷奇謀中說“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再根據曹真曾走子午谷伐蜀,遇到大雨,“發逾月而行才半谷。”走了一個月走了一半。兩者中和,平常20天走出子午谷不在話下。褒斜道比子午道更短,而諸葛亮用了將近2個月的時間走,當可見褒斜道有多么的險峻。
五丈原之南是斜谷口褒斜道(上圖較粗黃色曲線)和漢中連通。成功走出斜谷口后,諸葛亮在五丈原之西渭濱屯田,魏軍被隔絕在紅線以東。
諸葛亮這次為什么敢兵行險著?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戰不殆。第四次北伐時諸葛亮曾與司馬懿有過一次對決,盡管《晉書》和《漢晉春秋》對此次交戰結果的戰果描述截然相反(根據整體內容判斷,一般認為《漢晉春秋》更可信,該書描寫結果是司馬懿戰敗,損兵三千),但是諸葛亮通過這次作戰熟悉了對方的用兵習慣,這一點還是沒有問題的,正是諸葛亮料定了司馬懿不會在斜谷口堵截。
都說“諸葛一生唯謹慎”,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難得豁出去了一把,結果他的對手司馬懿卻謹慎到了極致。
司馬懿面對諸葛亮時謹慎到什么程度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從褒斜道進軍關中郿縣,在棧道之間行軍長達兩個月之久。長安距離郿縣不到400里距離,速度快的話兵馬幾日就可抵達,結果司馬懿據守不出。讓諸葛亮治道五百里棧道走兩個多月白白挺進關中,控制了長安至隴西的七寸之地——五丈原。
控制五丈原后,蜀軍就扼斷了渭水走廊,阻止了司馬懿帶領魏軍主力西援,又避免了分兵拒戰,集中優勢兵力扼住隴道;背靠斜谷連通后方,戰線較短。而蜀軍可以順利展開下一步行動——在渭濱屯田,展開對渭水谷道之西的蠶食,目標直指隴西。
司馬懿主力如今被蜀軍東出武功水的虎步軍所監視,只能在渭南扼守渭水谷道確保長安,不敢渡河繞渭北去援助隴西。否則就讓出了渭水谷道,屆時蜀軍兵臨長安,作為主將的司馬懿難辭其咎,會大跌其政治身價,以及他的志向,當然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
《軍師聯盟II——虎嘯龍吟》第22集中,司馬懿彷佛神人附體一般算無遺策,他篤定諸葛亮快要油盡燈枯,而蜀軍因存糧不足而需要急著和魏軍交戰,所以任憑蜀軍如何挑戰都按兵不動,這些情節完全是對司馬懿地拔高。
在真實歷史上,直到諸葛亮病亡而蜀軍退兵后,司馬懿“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第五次北伐歷時七個月之久,幾乎為前四次北伐時長之和,這樣都還能糧谷甚眾,說明在諸葛亮的謀劃下,蜀軍屯田成果豐腴,和之前缺糧退兵大為不同了。
如果諸葛亮身體安好,假以時日,渭水谷道之西為蜀軍根據地,再發展當地人加入蜀軍,則秦嶺以北,五丈原之西,不復為魏國所有,蜀軍也會軍力大增。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諸葛亮天不假年,八月卒于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之后楊儀因與提出子午谷奇謀的大將魏延不和,以謀反罪誅殺魏延,蜀軍從此再無北上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