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和老公帶孩子們去逛公園,無意間遇到一個賣團魚的工人,他聲稱是在附近修地鐵八號線時抓到的,他微笑著給我們推銷:“這東西給孩子吃了好啊。”我家不吃這個,我便很自然地拒絕了。我突然發現老公好像有點遲疑,似乎想要買下這兩個小東西。那賣團魚的男人也看出了我老公似乎有意要買,連忙說:“我只要個工錢價就好,你買了吧。”老公湊上前去,看見我似乎要出言反對,他忙給那男人說:“我們家不吃這個,但我打算買下放生。”女兒一聽,急了。“爸爸,不要買好不好。”但爸爸還是和那男人說好價格買下來了。
女兒很不高興,開始數落起爸爸來。爸爸解釋道:“爸爸小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說有個人做好事買下了一個團魚,那團魚后來修道成仙,還回來報答了那個好人呢。”女兒反駁道:“爸爸,那是童話故事,你也信?”老公想拉我做援兵,連忙說:“你不信問你媽,那個電視劇叫:聊齋。”我一聽,有點接不住啊。我們就這樣一路走到河邊,老公把那兩個生命放了生(以前我家從沒有放過生,也沒有宗教信仰,孩子這時就更不能理解了。)女兒繼續開始抱怨:“老爸,你買了又放了,你白白浪費了錢,你知道嗎?”爸爸繼續解釋加勸說,我帶著弟弟走在后面,默默復習了“十二個絆腳石”。走到河對岸的時候兒子突然停下來問我:“媽媽,那兩個烏龜(他分不清烏龜和團魚)去找自己的爸爸媽媽了嗎?”我說“是的,爸爸放他們去找爸爸媽媽了。”兒子似乎心安了,我接著問:“你覺得爸爸這樣做好不好?”兒子說:“爸爸做的好。”我鼓勵他說:“那你去給爸爸表達一下你的想法吧。”兩歲多的兒子跑去給爸爸說:“爸爸,你讓烏龜去找自己的爸爸媽媽了,你做的對,我要獎勵你棒棒糖。”老公停下和女兒的爭辯,得到肯定的他,似乎有些得意。我也向老公和女兒表達,其實女兒看見團魚自由了也是開心的,她只是對那樣花錢有些意見。
一路走回家,女兒都在數落老爸,老爸也覺得女兒怎么那么不理解爸爸。回家后,我看見女兒氣鼓鼓地跑進她的小帳篷,我想等她安靜下來再和她復盤。
過了一會我問女兒:“其實你看見團魚被放生并不是真的很生氣,你只是覺得爸爸花錢太隨意了,是嗎?你可能還想說平時讓爸爸媽媽買個想要的東西還要大費口舌,但今天爸爸實在太輕易就花了那么多錢,你不能理解爸爸為什么這么大手大腳。”女兒伸出頭來不停地點頭。我繼續說道:“我也覺得今天爸爸花錢有點太大方了,但想到挽救了兩個小生命,還是挺有意義的。”這時候女兒情緒已經緩和了很多,我這么一說,她沒再和我爭辯。過了一會就找弟弟玩去了。
當我走出房間看見老公時,他正在看手機問我最近女兒有沒有特別想要的禮物。我回應道:還是等兒童節再買吧。
記錄下這件小事,其實我還挺為老公有這樣的做法而高興的,特別是想到那是兩條生命時,內心就為兩個小家伙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