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理論聯系實際才能更好的學習,在知道“怎么做”之前,要先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阿德勒的一些基本概念,有助于家長和老師們更多地了解人類的行為,第二章介紹了許多實用建議。容易讓人理解為什么會有不良行為,以及為什么正面管教方法能幫助孩子學會成為一個快樂的、有益于社會的人所必需的生活技能和態度......阿德勒是一個超越其時代的人。
? ? ?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高中學過政治哲學都知道,實踐是需要理論來指導的。而這本書卻讓我深深感受到理論來自哪里?理論則是來自實踐經驗的總結。沒有優秀的理論指導實踐,我們在有生之年往往會走很多彎路,甚至都無法走正確的路。而這本書確實會讓教育者少走彎路。這樣的閱讀過程,我很享受。
? ? ? ? 一、自尊:一個容易造成錯覺的概念
? ? ? ? 對于我們而言,這樣的一個名詞并不陌生。但是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我查找了資料。對于自尊的定義是這樣的:自尊,亦稱“自尊心”、“自尊感”,是個人基于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自尊是人格自我調節結構心理成分。自尊有強弱之分,過強則成虛榮心,過弱則變成自卑。自尊需要在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維護良好自我形象的需要。自尊量表(SES)是設計用以評定個體關于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高自尊的人也會有失敗和落魄的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象與自尊需要之間也會產生不和諧的沖突,但是他們在與社會環境的良性互動中可以較容易地化解掉這種沖突,并很快恢復心理平衡,從而保持心理的和諧與健康。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 ?
? ? ? ?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能夠給孩子自尊,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一旦孩子認為自己的自尊取決于外在他人的評價,孩子就會變成“討好者”? 或“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就慢慢的學會了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這樣孩子們培養出來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猛然間,才發現“自尊”這個詞確實能給人帶來錯覺,昨天你可能覺得自己很偉大。然后,你犯了一個錯誤,并開始自責,或者聽到了別人對你的批評——突然之間,你的自尊便煙消云散了。
? ? ? ? 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于別人的贊揚或者觀點,允許孩子經歷失敗,他們才能夠在問題出現時學會怎樣自己去解決,學會適應以后的他們將受益無窮,這樣才能讓他們知道如何對待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受益良多中,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是這里的關鍵。
? ? ? 我特別喜歡書中舉的例子,動畫片《史努比的故事》其中一個情節,露西問萊納斯:“今天在學校過得怎么樣?”萊納斯回答:“我沒上學,我去了學校,打開門問‘這里有誰需要我嗎。’沒人回答,所以我就回家了”。孩子們需要感覺到自己被人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通過“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來創造一種積極的學習環境。
? ? ? 二、“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 ? ? 中國的文字是很有意思的,對于選擇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一直以來都覺得是非常正確的選擇。當我看到看到這個兩個詞,我的心不由得咯噔一下,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教學方式,屬于哪一種?是為了“贏得”孩子,還是為了“贏了”孩子?不得而知,細思極恐。事實上,孩子們覺得你理解他們的觀點時,他們就會受到鼓勵。一旦他們覺得被理解了,就會更愿意聽取你的觀點,并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兩個概念的不同。“贏了”孩子,使孩子成為失敗者。而失敗者通常會導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順從。這兩種品格都非我們所愿。而“贏得”孩子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 ? ? 為了“贏的”孩子,想法設法,書中列舉了,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能很好地幫助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當你感到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有障礙,造成了孩子對你的敵意和不滿時,就要用這些步驟。在用過這些步驟之后,你和孩子就都會感到被理解了。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成績。孩子們往往將此理解為父母更看重他們的成績,而不在乎他們本身。當孩子懷疑你的建議到底是為誰好時,“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會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 ? ? 1.表達你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在你看來我想要你得到更好的分數,是為了我還是為了你?”
? ? ? ? 2.表達同情,而不是寬恕:“我能理解為什么你似乎不能為了我而把事情做得更好。當我父母想要我做得更好時,我也覺得似乎我是為他們和他們的期望而活的。”
? ? ? ? 3.和孩子分享你的真實感受:“我的確是希望你考得更好,因為我覺得這對你有好處。我知道這在現在看來似乎沒什么意義,但良好的教育會在將來為你打開很多大門,能給你提供更多的機會。”
? ? ? ? 4.讓孩子專注于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怎樣才能找出一個辦法,使你把努力進步看成對你自己有益的事,而不是因為受到了我的批評?”
? ? ? ? 對于孩子的成長,我們都是極其重視的,努力營造一種合作的氣氛對于教給孩子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技能——這是社會責任感的根本——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孩子們有了很好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將極大地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和人生環境。把這些能力教給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你和孩子相處時以你自己的行動為他們做出表率,要相信,榜樣是最好的老師。我自己是一名語文教師,對于榜樣作用這點我深有體會。看完這一章才發現,其實我以前思想上一直有一個誤區,特別是在新教師階段的時候,因為第一年帶304班的孩子們,剛開始由于和孩子們走的近,上課也總是笑瞇瞇,直接導致課堂調控出現了問題,孩子們不怕我,上課我反復強調紀律。一個月后,我轉換了策略,一致認為教師只要對學生兇,學生就會聽話,班級紀律自然好。但其實,教師僅僅是對學生嚴厲或者兇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學生只是害怕你,不敬重你。回首過去,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獲,起碼現在明晰了為什么?我想,當初的我是贏了孩子,但卻不是贏得了孩子。
? ? ? 很有意思的是,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中,有不少和心理咨詢師用了相似的技能。比如第一步的感受理解,是尊重和熱情的體現。第二步的同情和共情、尊重類似。第三步的告訴感受則是“情感反應”。第四步則是和來訪者共同協商解決問題。作為一名教師,應該不斷學習,要懂得讓學生接受,首先要尊重和理解他們。我們可以對孩子嚴格,但絕對不是無緣無故的嚴厲。即便是孩子犯了錯誤要懲罰,也應該說明為什么要懲罰,懲罰的度也要合適。幾年過去了,即使現在上課有同學開小差的時候,我會專門請他回答問題。當孩子能認真聽講時,我便示意他坐下去。有時候我會說,如果你覺得你能集中注意力了,就坐下去,不然就站著聽,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樣的表述不是惡狠狠,也不是兇巴巴,更不是挖苦的語氣,我想孩子是比較能接受的。我也希望自己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來體現出我自己的威嚴。這一課,也讓我非常深刻!
? ? ? ? 三、我們言行背后的感覺
? ? ? ? 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感覺,因為這事一個不可捉摸的東西。但是我們做了什么永遠不如我們怎么做重要,行為背后的感覺和態度,決定了我們會怎么做。我們說話的語氣往往最能準確地表達出我們言語背后的感覺。例如:一個孩子把牛奶灑在地上,其邏輯后果應該是讓他學會清理干凈,只要大人以和善而堅定的話語“哎呦,你該怎么辦呢?” 來引起孩子的注意,這就是一個邏輯后果,重要的是問孩子該怎么做就是要比告訴孩子怎么樣去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直接告訴孩子怎么做會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以尊重的態度讓孩子參與,則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種有益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如果這個時候大人不用和善而堅定的語氣說話或者夾帶著羞辱的話,請求就會變成懲罰,比如“你怎么這么笨呢?馬上清洗干凈,從現在開始我來到牛奶,因為看來你倒不好”。沒有鼓勵、理解和尊重的態度,對孩子就會有不尊重的操縱,因此,要經常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在給予力量,還是在挫傷他們?
? ? ? ? 書中的這個事例,也會讓很多人閱讀之后啪啪打臉,因為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太常見了。我依稀記得小時候因為調皮,我曾經打碎了一個熱水壺,當時心里很害怕,很恐慌。因為又要挨批評了,但是我收到的第一聲言語是:有沒有燙傷?有沒有事情?再確認我什么事情都沒有的前提下,奶奶就開始了責備:走路要看著點,萬一受傷了怎麼辦?怎么那么大了還那么調皮?這個水壺打碎了又要重新買亂花錢了……卻始終沒有問過我:你該怎么辦?我是坐著發呆,奶奶則一邊埋怨一邊掃干凈了地上的玻璃碎片。在奶奶那樣的年代,對于孩子的疼愛中缺乏方法,但是這樣的愛本身沒有錯。反觀過去,這何嘗不是一個言行背后的感覺到教育案例?我希望我們以后都能給予力量給孩子!
? ? ? ? 四、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 ? ?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從心理學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理論的指導,為我們增進對孩子的了解提供了知識財富。阿德勒下面這8個基本概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礎,有助于我們理解人類的行為,并形成實行正面管教所必需的態度和方法。這些方法將有助于我們學會正確的態度和技巧,以幫助孩子培養踏入社會時所需要的各種生活技能和良好品格。
? ? ? ? 1.孩子是社會人
? ? ? ? 人的行為取決于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記住,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并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當他們“茁壯成長”的時候,他們就在發展著“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見第1章)。而當他們處于“求存”狀態的時候(努力地想如何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大人通常會將其看作不良行為。當你能夠把不良行為看做是孩子們的“求存模式”的時候,你對不良行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樣了?
? ? ? ? ?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 ? ? ? 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并沒有清醒的意識。有時候,他們對于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并且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標背道而馳。比如,他們想要得到歸屬感,但他們為達到這一目標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為就會惹人討厭。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他們的行為越是惹人煩或生氣,他們就會越急迫地追求歸屬感,因此也就越發令人討厭。
? ? ? ? ? 德雷克斯解釋說:“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孩子們并非是存在這一問題的惟一群體。下面的情形就是這種狀況如何開始的一個好例子。
? ? ? ? 當阿黛爾(2歲)的媽媽帶著剛出生的小弟弟從醫院回到家里時,阿黛爾發覺媽媽給予小寶寶很多的關注。糟糕的是,阿黛爾將此解釋為,這意味著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這并非事實;但阿黛爾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她的行為將取決于她所相信的事實,而不在于真正的事實。阿黛爾的目標是想要重新獲得她在媽媽心中的特殊地位,并且她錯誤地認為達到這一目的的辦法就是表現得像個小寶寶,因此她可能會需要奶瓶、會把臭臭拉到褲子里,并且愛哭。結果,她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感到很沮喪、很厭煩,而不是充滿愛意和親切。
? ? ?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 ? ? ? 當我們看到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時,就知道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了。正如上述事例所表明的那樣,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在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
? ? ? ? ? 4.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 ? ? ?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當一個孩子的行為令人討厭時,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對大多數大人來說,很難不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并且很難記得其背后的真實含義和信息——“我只是想有所歸屬”。理解這一概念,是大人更有效地幫助行為不當的孩子的第一步。這有助于你成為“密碼破譯者”。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請你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并且問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么呢?”記住,雖然孩子并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密碼信息,但當你處理她的隱含想法,而不是僅僅針對其不良行為作出反應時,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如果你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并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你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你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這前4個概念將在第4章做更詳細討論。
? ? ? ? ? 5.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
? ? ? ?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他提出的“Gemeinschaftsgefuhl”概念,這是阿德勒創造的一個優美的德文單詞。英文中沒有恰當的對應單詞,阿德勒最后選擇了“社會利益”這個詞(而我用“社會責任感”)。它是指一個人真心關心同伴,并且真誠地想為社會做出貢獻。
? ? ? ? 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年輕人不學習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一員,學知識又有什么用處呢?德雷克斯常常說:“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我們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剝奪了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他們反而會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的照顧,或者他們“理應”享受特別的服侍。
? ? ? ? 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導孩子依靠自己。然后,他們才能為幫助他人做好準備,并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感到自己特別能干。當大人扮演“超級媽媽”或“超級老師”的時候,孩子們就學會了期待這個世界為他們服務,而不是他們為這個世界服務。正是這些孩子,如果他們不能如愿以償,就會認為不公平。當別人拒絕侍候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為自己感到難過,或者以某種傷害性或者破壞性的行為尋求報復。當他們尋求報復時,他們對自己的傷害往往與對別人造成的傷害是一樣的,甚至超過對他人的傷害。
? ? ? ? ? 在另一個極端,是一些 家長和老師太過忙碌,沒有時間教導孩子為培養好的品格而學習社會和生活技能。恰恰就是這些成年人為孩子不“守規矩”而感到氣惱。我不明白他們認為孩子能從哪里學到恰當的行為。對于孩子的不良行為,太多的大人只是“責備”孩子,而不是承擔他們自己應盡的職責。
? ? ? ? 正面管教通過促進社會責任感,能幫助大人和孩子走出這一惡性循環。父母和老師們常常不知道,他們為孩子所做的很多事情是孩子自己本來能做的。他們沒有花時間教孩子學習如何對家庭和班級做出貢獻。我們不妨來列個清單。請問老師們,你在班級里做的多少事情是可以由孩子們自己來做的?請問父母們,你為孩子做的多少事情,是僅僅為了圖省事,而不是為了幫助孩子通過自己動手來感覺到自己的能力?
? ? ? ? 非常明顯的是,分擔任務會增強孩子們的歸屬感、教給孩子們生活技能,并且讓孩子體驗到社會責任感。
? ? ? ? ? 6.平等
? ? ? ? 現在很少有人會對平等這個概念感到困擾,可是面對孩子就不一樣了。一旦涉及到孩子,就會有很多反對意見。他們會問:“孩子們沒有與我們同樣的經驗、知識或責任感,他們怎么能和我們平等呢?”
? ? ? ? ? 正如在第1章所強調的那樣,平等并不意味著“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的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平等的要求。大多數成年人都能夠接受孩子們和大人具有同等的價值。這正是為什么正面管教摒棄羞辱的原因之一。羞辱與“平等”和“尊重”的概念背道而馳。
? ? ? ? ? 7.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 ? ? ? ? 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是要為犯錯誤而羞愧。其實我們都不完美。我們需要達成的是,要有勇氣改變我們對“不完美”的信念。這是最令人鼓舞觀念之一,也是在我們的社會中最難達成的觀念之一。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可是每個人都在這樣要求自己和別人——尤其是孩子。
? ? ? ? ? ? 閉上你的眼睛,想一想你小時候犯了錯誤時從父母和老師那里得到的訊息。那都是些什么訊息呢?你或許想把它們寫下來。當你犯了錯時,你得到的訊息是不是你愚蠢、無能、壞蛋、沒出息、木頭人?再閉上眼睛,想想某次你因為犯錯而遭到的訓斥。你當時是怎么想你自己的?你想將來要怎么辦?記住,你當時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決定;但當你回過頭去看時,你當時的決定通常就很清楚了。有些人認定自己無能或者自己是壞蛋;另一些人因為害怕做得不夠完美而受到羞辱,從而決定不再冒風險。正如上面提到過的那樣,太多的孩子決定變成個 “討好者”,以他們的自尊為慘重代價去取悅大人。另外還有一些孩子會決定掩蓋自己的錯誤,并想盡辦法避免被抓到。這是能鼓勵孩子發展有價值的生活技能的訊息和決定嗎?當然不是。
? ? ? ? ? 當家長和老師們就孩子的錯誤傳達給孩子的是負面訊息時,他們常常是好意。他們是在試圖激勵孩子“為了自己好”而做得更好些。他們沒有花時間考慮他們的方式所造成的長期效果。有那么多的養育方法和教育方法是建立在“讓孩子害怕”之上的。成年人擔心,如果他們不“使”孩子做得更好,他們就沒有盡職。太多的人擔心鄰居會怎么想,而不是孩子能從中學到什么。另外一些人擔心如果自己不讓孩子充滿恐懼和羞辱,孩子就永遠不會做得更好。大多數人的擔心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還能怎么辦——并且擔心如果他們不讓孩子遭到責難、羞辱和痛苦,就是在嬌縱孩子。大人往往會以對孩子更多的控制來掩飾自己的擔心。
? ? ? ? ? 其實,還有其他辦法——不是嬌縱,而且不需要以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為代價——能真正激勵孩子做的更好。那就是,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犯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要是我們能聽見一個大人對孩子這樣說話該有多好:“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么?” 我說的確實是“我們”。在孩子犯的大多數錯誤中,我們都難辭其咎。孩子的很多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并鼓勵他們。我們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而不是令人鼓舞的進步。我們要做勇于接受“不完美”的榜樣,以便孩子從我們身上看到犯錯誤確實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
? ? ? ? ? 孩子們在家庭會議和班會(見第8章和第9章)上會學到并練習如何把錯誤看作學習的機會。很多家庭發現,晚餐時間讓每個人說出自己當天犯的一個錯誤,以及自己從中學到了什么,是個很有益的方法。有些老師每周在一次班會上(每天一次)找出時間讓每個學生說出自己犯的錯誤,以及從中學到了什么。孩子們每天都需要看到犯錯誤的價值所在——并且在一種友善的環境下從錯誤中學習。
? ? ? ? 本書最重要的主題——你會反復看到的一個主題——就是學會怎樣把管教中所遭遇的挑戰作為你學習的機會。然而,大人首先需要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任何負面觀念,這樣他們才能為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說的“不完美”樹立榜樣。下面的“矯正錯誤的三個R”, 是樹立“勇于不完美”榜樣的一個絕佳的方法。
? ? ? ? 矯正錯誤的三個R: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 ? ? ? 當我們把犯錯誤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么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如果我們把犯錯誤看成一件壞事,我們會傾向于覺得自己無能,感到灰心,并且可能會為自己辯解、推托、輕下判斷或者好批評——既對別人又對自己。另一方面,當把犯錯誤看作是一個學習機會的時候,承認錯誤就好像變成了一次讓人興奮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從中學到些什么”。自我原諒是“矯正錯誤的三個R”中第一個R(即承認)的一個重要因素。
? ? ? ? ? 你注意過當我們愿意道歉時,孩子是多么善于原諒我們嗎?你曾經對孩子說過“對不起”嗎?如果你說過,孩子是怎么回應的?我在世界各地講演時多次問過這個問題,聽眾的回答都是一致的。當大人誠懇地道歉時,孩子們幾乎總是會說:“沒關系,媽媽(或爸爸,或老師)。”孩子可能在一分鐘以前還對大人的不尊重行為感到生氣和憎惡(而且很可能正是大人應得的),而一旦大人說一句“對不起”,孩子就徹底原諒了。
? ? ? ? “矯正錯誤的三個R”中的前兩個——承認與和好——為第三個R(解決問題)營造出一種積極的氛圍。在充滿敵意的氣氛中試圖解決問題絕對不會有好效果。
? ? ? ? ? 正像大多數成年人和孩子一樣,即使我很明白應該怎么做,可有時卻不一定能照著去做。作為一個人,我們很容易被情緒左右而失去正常的理智(倒退到“爬行動物大腦”的控制)。這時,我們會不假思索地做出反應,而不是深思熟慮的行為。我深深喜愛正面管教原則的一個原因就在于,不論我犯了多少錯誤,也不論我的錯誤造成了多少麻煩,我總是能回歸到正面管教原則上來,從我的錯誤中學習,清理我造成的麻煩,而且能讓事情變得比我犯錯誤以前更好。
? ? ? ? ? 因為我犯過那么多的錯誤,“矯正錯誤的三個R”就成了我最喜愛的概念之一。我自己就有一個“標志”性的案例。有一次,我對當時只有8歲的女兒說:“瑪麗,你是一個被寵壞了的淘氣鬼。”(這聽上去像是和善、堅定、尊嚴和尊重嗎?)
? ? ? ? 我一再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當大人為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沖突(而且,任何沖突都至少是在兩個人之間發生的)承擔起責任時,孩子們通常都愿意仿效大人作出的榜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當孩子們有承擔責任的榜樣時,他們就會學著承擔責任。
? ? ? ? 8.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了過去
? ? ? ? 你一定已經注意到,這一章的例子所講述的,都是關于大人的不良行為(由于知識和技巧的缺乏)怎樣促成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當大人改變自己的行為時,孩子也會隨之改變。而且,在每一個例子里,當大人記住了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過去時,他們就不但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而且還會體驗到更多的快樂。
? ? ? ? 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當我們看到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時,就知道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了。馬斯洛需要層次:
? ? ? ?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對孩子來說,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基本能滿足。但是歸屬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卻不是這么容易獲得的。所以鼓勵就顯得尤為重要。鼓勵孩子會讓孩子具有更好的歸屬感和存在感。教育中有一種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
? ? ? ?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后,羅森塔爾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并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后,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 ? ? ? 積極的引導給孩子帶來了積極的積極反應,積極的反饋又積極地影響了孩子,最后形成了良性循環。假設,這個反饋是消極的,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也許是惡性循環。很不幸,也許現在我們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做的正是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們相信,只有打壓孩子,讓孩子認為自己不夠好才能促使他們進步。實際上我們是在摧殘孩子們的信心,傷害他們。這樣是不會有太好的教育效果的。尊重、理解、積極引導孩子們,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糾正錯誤的三個R,很簡單的三個步驟。承認,和好,解決。如果我們不是礙于師嚴道尊,不是礙于家長對孩子的絕對權威的執念,我們是能夠輕易做到的。我相信大禹治水一定是有不少挫折的,一味地堵河道是無法治理水的。教育也許同樣如此。我們確實對孩子有教育權,但不代表我們有絕對的權威,因為正如之前我想的,教育并沒有辦法存在一個最為合理的判斷機制。這樣是好的,或者那樣才是好的。如果人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教育的過程,我們相信這樣的方式是好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尊重孩子們。我們可以加以影響,因為孩子最終要適應社會是必須受到社會或者我們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但這樣的影響應該是如春風化雨般,而不是簡單粗暴。
? ? ? ? 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我想到了一部電影《死亡詩社》(《春風化雨》)。基廷老師的教育就是如此。教育即當如此,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另外,以后的更新我會更多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觀念,而不是生搬書上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