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黃磊一條微博收獲了網友26萬點贊。
小女兒坦然地問爸爸:“你知道我怎么尿床的嗎?”
爸爸也充滿童趣地做出了回應:“你是在夢中找到了衛生間吧?”
父女倆的可愛互動羨煞旁人,也勾起不少網友的回憶。
自己小時候,可不像妹妹這么幸運。
網友在評論區回憶小時候的尿床經歷
尿了床多半是要挨罵的。
曾有一份兒童夜遺尿疾病認知度的在線調研顯示:
“近4成的家長會認為“尿床”是孩子的故意行為,甚至因此責備過孩子,有些家長則為此產生焦慮情緒。”
尿床后被責罵的恐懼,至今都記憶猶新。
這件玩笑般的“小事”,折射出的,卻是多少父母尊重教育的缺失。
丟掉的“面子”,是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都這么大了還尿床,害不害臊?”
類似的話,幾乎是所有尿床小孩的噩夢。
相比妹妹,這些孩子可能沒有那么幸運地得到溫柔回應。
還哪里敢大著膽子,跑到父母跟前去問:“你知道我是怎么尿床的嗎?”
大部分家長覺得,尿床是孩子的故意行為,用責怪和羞辱的方式來督促改正。
常拿這樣隱私的錯誤向其他人抱怨:“你看看我們家這個多不省心,總尿床。”
或者是總是拿此打趣:“也不知道是哪個小孩,4歲了還在尿褲子。”
使用這樣的教育方式,父母們有自己的理由。
但給孩子留下的,可能是整個童年的陰影。
《圓桌派》里,主持人竇文濤拋出一個困擾了中國孩子們多年的問題。
“為什么很多父母喜歡消遣、貶損孩子?”
“你看他胖得跟豬一樣。”
“你看他黑的,跟個煤球似的。”
“我們家那小子就是個笨蛋,扶不起的阿斗。”
公開評頭論足,對孩子不滿意,隨意貶低……
這個問題孩子們無法理解,也找不到答案。
網友抱怨,“父母們總以為,孩子年紀小,就不用顧忌面子。”
網友質問父母?/ 微博
兩代人之間不自覺地形成地位差,父母以管理者的身份干涉孩子的生活,忘記了尊重。
有人回憶起小時候被父母當眾批評的經歷。
盡管知道母親心底里是疼愛自己的,但并不認同她的教育方式。
希望能用私下里挨一頓打來代替。
父母們常常忽視的“尊重”,讓多少人的童年蒙上一層灰暗。
父母的愛是真的,孩子的委屈也是真的
毋庸置疑,父母為孩子付出的一切是出于愛,期待他們能盡快改正錯誤,變得更加優秀。
愛的方式,有時卻演變為成長中的痛苦。
文學家蔣勛曾說:“我們有時候不知不覺在限制孩子,甚至以愛之名,因為愛太偉大了。
事實上,愛應該建立在人與人平等的基礎上。”
網上熱議的一則視頻中,女生沒有按母親的指導儲存墨水,將墨水蹭到了衣服上。
母親當街拎著衣服,高聲質問:“知不知錯?錯在哪里!”
受責罵的小姑娘嚇得已經愣住。
當眾批評孩子 / 梨視頻
在父母的認知中,這種丟人的當眾批評對孩子的警示作用更大,也更讓孩子長記性。
罵得越狠,記得越牢。
將當眾批評看作有效教育手段的父母,不占少數。
還有很多父母強忍心疼,故意當眾批評孩子。
“媽媽以這種方式糾正你,以免走向社會之后,會吃更多苦頭。”
另一則新聞里,一個小孩偷拿家里的錢去買漫畫卡牌。
父親拎著孩子到賣卡牌的報亭門前,讓孩子受罰。
他氣的是孩子偷錢,也生氣店家明知道不對勁,還把卡牌賣給孩子。
先是當著路人的面,掄起棍子要打。
被制止后,強制孩子當街跪下認錯。
面對大家的爭議,父親說這樣懲罰“既可以讓孩子記住自己的錯,又可以讓店家長教訓。”
父親沒辦法對店家表達憤怒,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街上人來人往,無數雙眼睛盯著被罰跪的孩子。
簡單粗暴的責怪打罵,無視自尊罰跪,真的能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嗎?
父親解釋,當街下跪,是執行管教孩子義務,總比放任不管的好。
他的回應,也無意中暴露了很多家長的思維方式。
我認為、我覺得、我是為你好……
這些父母們“想當然”的教育方式,被“親情”與“愛”的名義包裝。
“愛”本身沒有錯的,可錯誤的教育方式,對于孩子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
蔣方舟在節目里講到,“大人與孩子的世界比例是不同的。”
很多成年人口中的玩笑,孩子們往往信以為真。
“就好像我們小的時候會真的認為自己是垃圾堆里撿來的,時刻擔心著爸媽把自己再扔回去。”
孩子們在乎父母給予的每一個反饋與評價。
當眾的責罵羞辱和傷自尊的玩笑,像一把刀子在他們身上狠狠扎下,留下無法愈合的傷疤。
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更好,好的動機卻并不代表好的結果。
如華少在《我們長大了》中所說:
“教育小孩時,不要因為動機的合法性,就忽略途徑的正確性。”
教育孩子之前,記得保護他的自尊心
在父母潛移默化下形成的三觀,會漸漸影響人生的下半程。
真正的愛孩子,不僅是簡單地將他“養”大,也要注意維護他的自尊。
建立“不撒謊,不懷疑”的良性關系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重在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信任并不意味著對孩子的每一句話都認同,而是代表著一種態度:
真正俯下身來,傾聽他們在想什么、做什么,然后選擇合理的應對方式。
最好的結局,是在親子之間建立“不撒謊,不懷疑“的信任關系。
綜藝《我們長大了》里,有明星分享了讓他記憶深刻的童年往事。
一節體育課上,他因為口渴,折返回教室喝水。
可偏偏下課后,同班同學告訴老師,自己200元錢被偷了。
作為唯一一個這段時間待在教室的同學,他被所有人懷疑了。
老師直接叫了家長。
所有人當時已經不信任他,投來的目光就像看小偷一樣。
他倍感委屈。
可父親來見面之后問,是不是你拿的?
他幾乎絕望地回答:“不是”。
“你說不是你拿的,那就不是你。”
面對所有人的質疑,有最親近的人支持信任,這讓孩子心中產生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如果不是父親給予的信任和肯定,這件小事在他心里,可能就演變為另外一段痛苦的回憶了。
網友評論“難怪成長得這么好,原來是父親的原因”。
來自于父母的傾聽、信任和認可,漸漸在心里埋下自尊的種子。
讓他敢于承認錯誤,也敢于改正缺點。
在訓斥之前,先學會理解
很多時候,孩子雖小,但并不是一個毫無思想的木頭人。
在“犯錯”背后,或許有自己的想法。
耐心了解背后的原因,理解孩子的行為,是對TA最大的尊重。
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里,爸爸回家之后,看到一兒一女將地上弄得一片混亂。
麥片堆滿了客廳,而孩子們正在地上吃著麥片。
看到這種場面,爸爸忍不住要發飆。
可他還是忍下脾氣,輕輕地問女兒是怎么回事。
女兒有些慌張,是因為弟弟餓哭,自己想要照顧他,就倒出了麥片,兩人一起分享。
聽到這里,爸爸明白了女兒并不是要故意搗亂,而是想要幫助弟弟。
一片狼藉背后,是孩子的善良和懂事。
最后,爸爸糾正了孩子亂拆麥片的行為,也肯定她的正確行為。
爸爸向女兒道謝 / 《超人回來了》
訓斥孩子之前,別忘了先問一句“為什么”。
溝通,是緩慢但最有效的方式
“打都是為了讓你長教訓。”
很多家長總習慣用打罵,來代替耐心的溝通和講道理。
一頓鞭子下來,孩子看起來服服帖帖。
但內心里面,不見得認同父母的觀點。
問題沒有被解決,反而因為父母的惡劣態度,讓孩子失去了溝通的欲望。
用暴力強硬地逼孩子低頭,得到的很可能只是口頭上的認錯。
英國哲學家斯賓塞曾說過:受罰最重的孩子,長大后很少成為最好的人。
平心靜氣地勸說溝通,說到很容易,但做到太難。
有網友分享曾看到過的“模范爸爸”。
在高鐵上,小女孩不停地詢問父親,還有多久到站。
同行的父親全程沒有發火,而是用溫柔的語氣和她溝通。
告訴她現在是哪里,還有多遠的距離。
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夠更加優秀。
但在“為他們著想”的同時,也別忘記考慮他們的想法。
給文章點個贊吧,教育的本意不該是傷害,希望父母們最后能夠學會,用合適的方式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