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過完,期末考試迫在眼前,“黎明前的黑暗”到了!
又到期末復習的時候,這段時間,不管對于老師,還是對于學生,都是“黎明前的黑暗”。學生每天復習舊知識,再沒有了學習新知識的新鮮感,為了多考一分,練練練、寫寫寫、算算算,語、數、英接連轟炸,苦不堪言。老師更慘,講講講、判判判、改改改,頭都抬不起來。
——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是西,誰都無法否認,考試,是人生中誰都繞不過去的坎兒!
既然繞不過去,那么打起精神,好好想想,怎么過吧!是每日頭懸梁錐刺股,三更燈火五更鳴的刻苦努力?還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更新知識?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學以致用?還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瞬間頓悟?……
努力也好、頓悟也罷,我們有沒有思考過:考試——究竟考的是什么?《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明白了考試究竟考什么,才能有的放矢,百戰百勝!
考知識——識字組詞、數學概念、會背化學方程式?
考技能——朗讀、計算、跑跳、做實驗?
考能力——會聽講、會思考、會表達、會交流?
考情感、態度、價值觀——愛學習、愛學校、愛師生、愛祖國?
……
都是,
又都不是。
回憶一下:
有沒有過,生字都會寫,但是看錯了拼音聲調,“實驗”寫成了“試驗”?
有沒有過,口算都會算,但是看錯了加減符號,把3+2算成了1?
有沒有過,課文都會讀,但是一讀起來就隨便加上“了、著、過”?
有沒有過,化學很熟練,但是H2CO3?加熱= H2O + CO2↑偏偏漏了最后的分解符號?
有沒有過,物理題都會,但是卻抄錯了數?
有沒有過,英語全都做對了,但是把可數名詞復數少了一個s,三個蘋果寫成了three apple?
……
拿到分數,學生大吃一驚:“這道題我會啊!”“這個拼音是實驗,怎么拼成了試驗?”
拿到試卷,家長百思不解:孩子都會的知識,怎么考試的時候出錯了呢?瞧這兒,還有一個空沒填!這孩子就是太粗心!于是把孩子叫過來,語重心長地囑咐:“下次你一定要注意啊!”下次——照舊!不該錯的還錯,不該漏的題還漏!
Why?
因為:
考試——其實是考習慣!
家長們,你們知道嗎?每到復習的時候,老師最擰巴。
因為老師都明白,平時學習認真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復習;平時學習不認真、到處是漏洞的孩子,到了復習的時候仍然不聽講、不寫作業;但是,作為老師,我們不能不講、不能不復習,我們的想法很簡單、甚至是卑微:講了以后,能有一個學生聽了、會了,也算沒白講。
所謂的“認真”,就是聽講的時候,全神貫注;就是讀書的時候,讀對每一個字;就是計算的時候,算對每一個數;就是背單詞的時候,記熟每個字母;就是每次寫作業,都一筆一畫;就是按時學習絕不拖延;就是出了錯誤立刻改正;就是訂正錯誤的時候毫不敷衍;就是給孩子的作業簽字的時候,過問一下具體情況,而不是接過來就簽;認真,就是每天都這么“認真”!——說到底,不過是習慣。
老師都明白的是:講課,可以傳授知識,可以查漏補缺,可以指導方法,可以培養興趣……但是,卻無法培養出具有好習慣的學生!
習慣是什么?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是逐漸養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
看出來了嗎?養成的時候需要長時間,改變起來卻又不容易。所以,說出來不過“習慣”2個字,做起來卻要付出萬萬千千。
每次寫生字,都仔細觀察字的筆畫;每次拼拼音,都看清聲韻調;每次練口算,都嚴格計時;每次讀英語,都模仿原腔原調;每次學習、跑步、做操、唱歌、畫畫、跳舞、做實驗……都盡全力,而不是“差不多”!
這,就是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而這些,僅僅靠學校、靠老師、靠課堂,遠遠不夠。
生字的結構、筆順、筆畫、書寫方法、易錯點,哪一位老師不是講了又講?為什么寫出來卻千人千面?考試的“試”字,明明強調了最后一筆沒有撇,為什么總有學生多加一筆?是觀察不細,還是沒聽清楚;是沒記住,還是漫不經心?
口算的方法,沒有誰不會,但是老師要求的速度和正確率,為什么總有人做不到?真的每天都嚴格練習了嗎?
每天的作業,每次的測驗,要求改錯后簽字,即使通過飛信告知了家長,也仍然有人壓根沒改。每次讀課文,基本要求是讀正確,不少同學做不到,家長照樣簽字。
我們老師都知道,很多家長嫌我們“太較真兒”、“鉆牛角尖”,很多家長認為“這多大的事兒”、“差不多就行”。于是,明明在學校里老師有嚴格的要求,到了放學后,執行得大打折扣,這就是為什么,僅僅靠學校、靠老師、靠課堂,是養成不了好習慣的。
養成習慣的時候需要長時間堅持,需要家里和學校一個樣。
所以,
每次拿到新本子、測驗、練習的時候,都要工整地寫好名字;
每次做題的時候,都要認真讀題;
所有會做的題目,都踏踏實實對待;
拿不準的題目,使勁思考、不輕易放棄;
做完了以后,仔細檢查。
平時,你把每次聽講、作業,都當成考試,去嚴陣以待。
考試的時候,你才能駕輕就熟,輕松面對,不再有忘寫名字的試卷,不再有漏做的題目,不再有粗心大意,不再有遺憾。
誰養成了這樣的習慣,誰就可以笑傲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