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本義“吉祥”,做形容詞用有“完好、共同滿足、吉、美好、善良、慈善、應諾、慎重、高明、熟悉”等義項,做動詞用有“擅長、修治、羨慕、認為好、贊許、友好”等義項,做名詞用有“好人”義,還做姓氏。還有“好好地;多;常;易”等義項。“善”具有深刻的倫理學、哲學和佛學內涵。中國傳統倫理有豐富的勸善內容,如《太上感應篇》等。“善姓”為罕有姓氏。《吾思/圣神賢》詩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師行師,自可名師。圣學博學,方成絕學。知善致善,是為上善。性勿惡,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
倫理學
共同滿足為善,在被動個體自我意識出于自愿或不拒絕的情況下,主動方對被動個體實施精神、語言、行為的任何一項的介入,皆為善。
哲學
善的哲學定義:善是具體事物完好、圓滿的組成,是具體事物的運動、行為和存在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完好圓滿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是具體事物完好圓滿有利于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質和能力,是人們在與具體事物密切接觸、受到具體事物影響和作用的過程中,判明具體事物的運動、行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滿足(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產生了稱心如意(滿意)的美好感覺后,從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來的有別于“惡(殘缺不完好)”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自然界出現人類以前,具體事物具有的規定、性能、規律、本質象未經開發的寶藏,靜靜地沉睡在具體事物之中沒有被開發出來,所以沒有現在所謂的抽象事物。抽象事物是人為了自己的需要,把具體事物具有的內在規定、規律、性能從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并加以冠名形成和產生的的認識對象。隨著人類思維認識能力的提高,真和假、美和丑、好和壞、善和惡這些具體形式的抽象事物逐步被人從客體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了。人們關于價值、好、壞、善、惡知識的形成和產生,同具體事物、同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同人腦的思維分解和抽象活動有密切關系。
真、善、美是人腦在感官觀察接觸客觀具體環境、現象、事物的基礎上,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分析比較從其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有利于人類生存發展的、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正面意義、正面價值和正面意識的認識對象,是具體事物、具體現象、具體事情、具體行為具有的,能夠引起人們對它產生興趣并進行關注,使人在接受和獲得該具體事物作用和影響的過程中,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得到滿足,產生快樂、幸福、稱心、如意等美好感覺的性質和能力,是和假、惡、丑相區別的相對抽象事物。
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具體事物的同一個行為行為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有人認為它符合自己的意愿,是善行,有人認為它不符合自己的意愿,不是善行,還有人認為它違背了自己的意愿,是惡行。對于什么是善行、善事、善主的問題,人們給出的答案也不相同。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同的人關于同一個具體事物的存在、行為和變化具有不同的經驗和知識。知識和經驗豐富的人可以迅速準確地判明一個認識對象具有的善惡性質和能力。缺少知識經驗的人很難正確判斷一個認識對象具有的善惡性質和能力。另一個原因是個體和集體的生存發展需要、利益和具體意愿時常存在差別。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個體和集體的生存發展需要和利益既是統一的,又是對立的,少數人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和利益時常存在差別,少數人同多數人的意愿、意向、意識時常存在差別。
電視劇劉羅鍋的主題歌中有兩句歌詞: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這兩句歌詞唱得太好了,完全符合天理和社會發展規律。天地之間有大美,老百姓的生存發展需要是稱重萬物的秤砣,是丈量世界的尺度,是區分善與惡、好與壞、真理與謬誤的社會客觀標準。
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是豐富多樣的,人不僅有生理的物質需要,而且有心理的精神需要。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滿足只有維持在一個正常合理的水平上,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才能感到具體事物的存在、行為和變化對自己具有的善意。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必須首先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在滿足生理的物質生活資料需要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宗教的、政治的、倫理的、文化的、藝術的、審美的活動,才能滿足心理的精神需要。因此,人們關于社會發展進步的意愿、意向、意識,關于真、善、美、好、真理的客觀標準同人們一定時期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蘇格拉底同歐提德謨斯關于什么是善行進行過一次有趣的討論。
歐:請問蘇格拉底先生,什么是善行?
蘇:盜竊、欺騙、買人當奴隸,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歐:是惡行。
蘇: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原來敵人占領的城市里的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歐: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沒有說敵人。
蘇: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如果你的朋友準備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自殺的用具,這是惡行嗎?
歐:是善行。
蘇:你說對朋友欺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事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來到了。但實際上并沒有援軍,你說這種欺騙是惡行么?
歐:這是善行。
蘇格拉底認為,既然同一件事情,同一種行為,不僅對于不同的人,而且對以同樣一種人(如對朋友),可以是善行也可以是惡行,因此,具體的有條件的善行是不真實的,只有一般善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善行。
佛教認為善行是對自己有益的,對他人亦是有益的行為;是在今世好的,在來生也是好的行為。這四個條件具備,才能算是純善的行為。
佛教所說的善法就是指包含善的行為,善法就是善行。善法有世間的,有出世間的;種類繁多;但簡單點來講,最基本的善法,不出十種,叫做“十善”。這十善法,即是十惡法的反面: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癡。
若再從心理上來研究分析,這善法(善行)的心理,可得十一種,在唯識學上,叫做“善心所法”。善行是善意、善心的存在和表現形式,善意、善心是善行的內容和本質。善心、善意不是憑空在人腦中形成和產生出來的,而是由十一種社會知識作為根據的。
“真”是符合規律,“ 善”是符合目的 ,“美”是二者的統一。
善本身是一種主觀判定結果,隨著主體和時間的變化,而被賦予不同的內容。
總體宏觀地說,在最廣時間范圍內符合最大多數人的目的(最大最終目的)即善。
在最廣時間范圍內被證明對最大最終目的有利的目的被稱為是“善心”。
在最廣時間范圍內被證明對最大最終目的有利的行為被稱為是“善行”。
合規律發展的“欲”就是“善”。——《中國哲學史》(四),任繼愈主編,人民出版社。
做為一個人,上天賜與我們身體,賜與我們感官,讓我們感知這個世界、讓我們得到身體、感官帶來的滿足和歡樂。
成為一個人,上天又賜與我們“自我”意識,讓我們體驗感情付出與收獲,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讓們個人意志得到滿足和快樂。
對每個人而言,身體、自我,使我們得到很多(有歡樂、有痛苦),但也同時給我們帶來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和限制。蒙蔽與錯誤引導著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甘于受到外在力量的控制和支配,遠離真正的自由和快樂(沒有痛苦只有歡樂祥和的世界,非由身體和自我得到滿足得來的快樂,這樣的世界存在于我們的感知之外,甚至我們心靈之外)。
因為善(趨善、向善、心中有善、以身行善)而無我,從“小我”走向“大我”,解放心靈,讓我們的心靈擺脫身體、自我的雙重枷鎖、消滅矛盾、超越物質的有限。到達善的終極世界,走向真正的自由與快樂。
一個人把身體當做真正的自己,是錯誤的,把自我意識當做真正的自己,也是錯誤的,真正的自己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反映,是不存在的,擺脫身體、自我后,享受自由暢快的心靈,那是物我兩忘的境界,是無所謂“我不我”的。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不消失的話,那么,這個自我的存在將是它本身得到各種痛苦體驗的根源!
王陽明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愛
一般認為:愛,是指人類主動給予的或自覺期待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愛是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是指人主動或自覺地以自己或某種方式,珍重、呵護或滿足他人無法獨立實現的某種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識、精神體驗、行為狀態、物質需求等。愛的基礎是尊重。愛的本質是無條件地給予,而非索取和得到。所以,愛是一種發自于內心的情感,是人對人或人對某個事物的深摯感情。這種感情所持續的過程也就是愛的過程。通常多見于人與人或人與事物之間。愛是認同、喜歡的高度升華,不同層次的愛對應著不同層次的感受或結果。
“愛”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的字。它包含了愛情、母愛、父愛、友情、親情、博愛以及人對所有事物的根本情感。愛在藝術、哲學、美學等科學文化領域,是一個普遍的主題,也是一個永久的主題。
“愛,是這個世界的靈魂,她屬于整個生命系統。因為愛,我們才覺得美好。生命才擁有了智慧、期待和求索。愛,出自心靈,出自本然。是生命最美最自然最渴望的情愫和狀態。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或事物的珍重、眷顧和牽念。是對世界的憐惜和悲憫。”(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愛是無私的奉獻與給予,包括物質、感情、行動等形式。有愛的人有朋友,博愛的人朋友廣。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可以認為是本性的特質,換言之,愛是作為人必須具備的本質之一。雖然世界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使得一個普世的愛的定義難以道明,但并不是不可能成立(薩丕爾-沃爾夫假設)。愛可以包括靈魂或心靈上的愛、對法律與組織的愛、對自己的愛、對食物的愛、對金錢的愛、對學習的愛、對權力的愛、對名譽的愛、對他人的愛數之不盡。不同人對其所接受的愛有著不同的重視程度。愛本質上為一個抽象概念,可以體驗但卻難以言語。
愛和喜歡(喜愛)有所不同。喜歡包含“想擁有,想得到”。例如:我喜歡奔馳轎車(我想得到奔馳轎車);我喜歡這個女孩(我想和這個女孩在一起);我喜歡吃蘋果(我想吃蘋果)等。
喜歡,僅代表個人心里感受。當見到喜歡的人或事物時,自身感覺到快樂。
當喜歡達到一定的強度,人就會為之付出物質、時間、情感,甚至傾其所有,這時就上升為愛。例如:林垚已經深深地愛上了何帆。
愛,代表著愿意為對方無條件的付出,而不求回報。就像母親對孩子的付出一樣。
愛是愿意為喜歡的人付出。如果不愿付出,僅僅是追求在一起時的快樂,那僅是喜歡。
國際知名慈善公益組織君友會認為:愛的表現必須由近而遠,善的勵行必須由小而大,愛與善都必須要由內而外,由自己而別人,以自己為中心點不斷地擴大,從自己、家庭、親戚朋友、小區,慢慢擴展到社會上,擴散到整個地球的每個角落。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愛是不狂妄,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他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來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