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家庭環境與親子關系是一個健康家庭的標志。父母必然是民主型的,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事物,考慮問題。
孩子也必然在這樣的環境與溝通中陽光樂觀,積極向上,充滿朝氣。
然而很多家庭卻不是這樣,父母總希望孩子要聽話,從成人的眼光,對他們的生活做出過多的限制,甚至是打罵。
父母太過強勢,孩子就會處于弱勢,這種不平衡的關系讓孩子無比壓抑,甚至喘不過氣來。
有壓迫就會有反抗,他們必然要通過其他的方式進行軟抵抗,這種抵抗不是主動的,而是來源于內心深處的一種無聲反抗,孩子表面上仍然很乖巧,很聽話。
01
這種抵抗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被動攻擊”,即孩子有意無意地做錯一些事情,然后惹得父母特別生氣。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道:“‘被動攻擊’最典型的例子是‘醫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師的孩子不學習’”。
他說很多有關孩子不學習或是考試總考砸的心理咨詢者都是教師的孩子,這就是因為教師工作的特殊性,他們要教很多孩子,對考試很看重,必然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相當優秀,不然臉上沒面子,又怎么去教其他孩子呢?
一般父母是教師的孩子壓力都很大,學習很辛苦。確實有很多成績優秀的佼佼者,但也有很多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
當然,除了教師,還有很多父母比較強勢的家庭,孩子也會出現“被動攻擊”現象。
那么孩子出現考試考砸這種現象,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什么呢?
02
一、用考砸表達對父母的不滿
很多孩子平時學習很優秀,一般的小考也能考出好成績,可是每次期中或期末,孩子卻總是考得不理想,排除知識掌握不牢或心態問題,有沒有人想過,孩子就是通過這些考試來表達他們對父母的不滿呢?
因為每次大考也是父母最為關注,最期待的時候,他們就是要想看到父母焦急及生氣的樣子。
二、考砸后能讓他找到一絲快感
有些父母每天都圍著孩子轉,告訴孩子你只要好好學習,其他都不用管。孩子感覺好像生來就為了學習,完全沒有自我。有的父母過多的限制孩子的自由,從來不讓他們自己去選擇,還美其名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但是孩子卻感覺不到這份好,而是很痛苦。當他看到父母拿到成績單失望與氣憤的表情時,反而有一絲快感,似乎在告訴父母,你們這樣的“付出”是錯誤的,我是學不好的。
03
三、太聽話的孩子,最容易“被動攻擊”
孩子從聽懂話的時候,很多父母就在不停地告訴孩子要聽話,不要犯錯誤。一些孩子總是戰戰兢兢,唯恐父母不高興,一直在做父母心中聽話的好孩子。
可是他的潛意中卻又在反抗這種要求,想要獲得更多的自由與空間,于是表面上仍然看上去像個聽話的乖孩子,卻通過考試這個父母最在乎的事情來做出抵抗。
因此,當父母面對孩子考試總考砸的現象時,排除客觀原因后,也要仔細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控制欲太強,太注重孩子的成績了,孩子是否也出現了“被動攻擊”現象?
如果是這樣,父母們就應該引起重視,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與溝通方法。
首先要適當地放手,多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即使會受到一些失敗與挫折,也沒有關系,那也是一種成長與歷練。
然后是給孩子自由的空間,不要強制孩子和自己溝通,讓他們有保存自己秘密的權力。當孩子有需要幫助的訴求時,再去幫助他們。
總之,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既要起到引導作用,又要收放自如,不能干涉太多。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使命與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