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麗妃娘娘,遇到你們,真好
今天在微信群看到這樣一張照片,如圖:
一位叫翁佳佳的朋友在FACEBOOK上傳了一張隨手拍的照片,指出中國家長在教育方面出現的問題,隨后引起網友熱議。
可以看出圖中兩個家長的做法截然相反,洋人爸爸與2個女兒之間在親密融洽的聊天溝通;旁邊的中國媽媽和兒子卻在專心的各自玩手機。多數網友的討論都圍繞在中外教育的差距問題上(忽略截圖中的神回復:他們只是沒有購買本地流量包),你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我不想對圖中的狀態做出任何評價,因為一張圖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也許只是偶然被抓拍,但我卻也想說說我看到的中國父母的常態教育。
首先,中國父母往往更傾向于“口頭教育”而不是言傳身教。
自己說話帶臟字卻要求孩子講文明、懂禮貌;
自己調高電視音量大笑著看綜藝節目卻要求孩子認真寫作業;
自己一直抱著手機玩個不停卻要求孩子不準碰電子產品;
自己上學時成績慘不忍睹卻要求孩子考試每次名列前茅。
中國有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要求的近乎苛刻,口頭上的教育更是從來不缺,但他們卻往往忘了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孩子在很多時候都是在無意識的來學習父母的行為舉止,所以,孩子的狀態也直接反應了父母的素質。也可以這么說:每個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對讓人不舒服的父母。很多父母教育的失誤之處在于,自己還沒有做好自己,卻想教育出一個善良聰明懂禮貌的完美孩子。
其次,在中國父母眼中,成績高于一切。
要考進前十名,才能進市重點高中;
必須要考夠600分,才能讀父母看中的大學;
獎學金一定要拿下,將來對找一個好工作很重要。
現在的孩子,從3歲開始,便進入幼兒園,自此要經歷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將近20年不間斷的學校生活。父母將未來生活是否幸福都歸功于成績的高低,往往忽略了兒女品德的培養。子曰:“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先學會做人,品德修養好了,行有余力,才可以學習文化知識。
再次,“我真的是為你好”。
周末要去學鋼琴、舞蹈、美術。為什么?我是為你好啊!
要學金融,不準報別的專業。為什么?當然是為你好!
必須考公務員,加緊看書。為什么?為了你好!
找個家庭條件好的對象,聽爸媽的。為什么?我真的是為你好!
將“我都是為了你好”強加于孩子的人生中,從來都不去問問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么,只是所謂的為你好。但很多時候他們自己的人生都沒理順,卻總想著指導別人的人生路。這樣的父母自認為投入了所有的愛,可往往會適得其反,還可能讓孩子在生活中越走越歪。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先自己做到那樣吧。
其實,中國常態的惡劣教育并不僅僅如此,像暴力解決問題、容忍錯誤、溺愛、滿足所有購買欲等等還有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很多時候會對孩子束手無策,于是將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反而忘了自我的存在。
事實證明,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好自己。只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孩子自然會朝著你的方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