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活著,人為什么活著呢?她的媽媽給她找了一個直觀的理由,為了孩子而活著,為了孩子而遷就一切。
周玉覺得這樣的犧牲違背了生命的意義。如果說生命的意義僅僅在于傳宗接代,那么這一代代沒有理想的人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她覺得每一個生命都應該是有意義的,每一個生命都不應該被浪費……”
這是余秀華在小說《且在人間》中的文字。
她在不斷的思索生活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 ,其實對她來說,感覺不像是一種思考,倒像是一種控訴與吶喊,她想要找到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在時間縫隙里看完了這部小說,說是作者的自傳體小說,其實只是她前一段婚姻生活的一部分。
想想余秀華最近的遭遇,她最近的這段狗血十足的感情經歷,應該讓她有更深刻的感悟和心路歷程吧。
算了吧,對于別人的感情,我的態度向來都是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個人冷暖自知吧。
說說這部《且在人間》吧!
首先,看到這個題目,就有一種很強烈的勉強,牽強,順帶的還有很不情愿,很不順利,阻礙實在太多。
就是一個人茍活的人生。是余秀華一貫的基調。符合她經歷的種種。
可是在她問了無數次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人為什么活著后,她依然茍活著。哪怕她曾經自殺未遂。
那么,又是什么讓她在這茍活的人生里,勉強的生活中愈挫愈勇呢?
是她看到的月光,是她詩中多次提到的白。是她落入塵埃又不屈不撓的向生活抗爭的勇氣。
她不美,不管是言行,體態還是經歷,可是她一直都有魅力,這個魅力就是她打不死的小強的那股倔強。
還有她總能看到的在巖石縫中潛滋暗長的綠色生命。
因為心里有光,眼里有希望,所以她勇敢,堅強。
還有就是她自身條件與詩歌之間的反差。
詩歌,從古到今都是高雅閑適的人的娛樂,一個農村的鄉野婦人,談何高雅,何談閑適?
的確,高雅這個詞,和她實在占不上邊。可是她的詩歌的縫隙里,你總能發現些許的亮光,或清新,或淡雅,雖然只有那么一丟丟,可能正是因為少,才珍貴吧。
就像石頭縫里鉆出來的一片草葉。給干涸的生命一抹綠色,一線希望。
農村的婦人,幾乎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都有各種活計,誰還能談的上閑適呢?
她痛恨她的殘疾,可是正向那句話“上天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給你打開一扇窗”。
因為殘疾,她做不了農活,才能心安理得的看書寫詩。
如果不是殘疾,每天田間地頭的各種春種秋收都夠她忙碌的了,哪有時間看云感雨,憐惜一片雪花。
也許這樣說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意味,權當是安慰她吧!
看到小說中她對自己殘疾的痛恨,無奈,的確很讓人心疼。
另外想說幾句她和小說中的男主阿卡之間的事情。
不得不說她很勇敢,但是也自卑得讓人心疼。
還有她對愛情的渴望。
十幾年的婚姻,她渾渾噩噩,即使有一個孩子,她也從來沒有過愛的感覺。
這個阿卡給了她希望,讓她有了愛情的感覺,體會到了愛情獨有的酸甜苦辣,但是僅僅只是她的感覺,與別人無關。
與其說她是與阿卡的感情糾葛,不如說她自己自編自導了一場戲,戲里戲外都是在自己和自己的撕扯。
直到扯到撕心裂肺,扯到絕望,扯到走進冰冷的河水……
從現在在她身上發生的事實證明,她還是對感情有著強烈的渴望,哪怕只是一個假象,她也愿意赴湯蹈火。哪怕頭破血流,她也依然勇往直前!
傷心總是難免的。
但是起碼,她有過片刻的愛情體驗,她真真切切的愛過一回。
盡管結局是那么的不盡人意,但是對方滿足了她心中的渴望,這可能也是她說感謝的原由。
最后,還是她散落在小說中如星星點點的小野花般的詩意。恬恬淡淡的,一如她自己詩歌的風格。
且在人間,好吧,那就在暫且先在人間吧,既然在人間,就爭取把平淡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余秀華前一段一直都在上熱搜,對于她的事情也是眾說紛紜。我所感知到的就這些了。
我不愿茍同,也不想沉默,只發表一點個人的客觀評價而已。僅代表個人觀點。
余老師,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