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刀郎的《沖動的懲罰》嗎?“我自說自話簡單的想法,在你看來這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感情方面的事,別沖動,容易因為單方面的想法而產生誤解。不過,這樣也能造就一首流行歌曲,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但是在演講方面,你一廂情愿的講自己的內容,讓別人難以理解,這后果就不會產生這種幸運的事情了,對演講者自己和聽眾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1990年,一位名叫伊麗莎白·牛頓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研究生,通過研究一個簡單的游戲,對“知識的詛咒”這一概念進行了闡釋。在這個游戲中,她分派人們去扮演兩個角色:“敲擊者”和“監聽者”。每個敲擊者要選一首著名歌曲,如“生日快樂歌”,然后在桌子上敲打出這首歌的節奏。而監聽者的任務是猜出歌名。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敲擊者一共敲擊了120首歌。監聽者僅僅猜對了其中3首,成功率為2.5%。但是在監聽者猜測之前,牛頓讓敲擊者預測監聽者猜對的概率。他們預測成功率為50%。敲擊者傳遞的信息被正確理解的比例是1/40,但是他們預測的比例是1/2。兩者為什么會相差這么大呢?
敲擊者在敲打節奏時,她必然會聽出自己敲打的曲調。與此同時,監聽者聽到的只不過是一種稀奇古怪的“摩爾斯電碼”。但是,在得知監聽者們很難聽出曲調時,敲擊者們都非常吃驚。
問題在于,一旦我們對某個東西有所了解,比如說,一首歌的旋律,我們就會很難想象不了解這個東西時是什么情形。我們掌握的知識“詛咒”了我們。
“知識的詛咒”在奇普·希思與丹·希思合著的《粘住》一書中有介紹,它反映了一個現象:如果我們很熟悉某個對象的話,那么我們會很難想象,在不了解的人的眼中,這個對象是什么樣子的。我們的知識水平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使我們不能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我們被我們所掌握的知識“詛咒”了。
在演講時,當我們忽略了“知識的詛咒”,我們會想當然的認為,我們所講述的內容,聽眾都能輕而易舉的按照我們的思想去理解所傳達的內容。實則不然,每個人的知識水平不一樣,每個人的知識范圍也不一樣,所以,讓自己的內容簡單有效的傳遞給聽眾,是一個很重要的技巧。
在《演講的力量》這本書里面也提到了“知識的詛咒”,解決方法就是通過解釋:有意識地向人們的認知模式增加一種新的元素,或者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對現有元素進行重新排序。
如何解釋那些聽起來很難懂的概念?
1、? 從聽眾的角度出發
2、? 點燃“好奇心”。
3、? 逐一介紹概念。
4、? 使用暗喻。
5、? 使用例子。
如果你演講的核心是解釋一個重要的新概念,一下這些問題非常有用:
你認為觀眾知道什么?
你的相關主題是什么?
你用來輔助解釋的必要概念是什么?
你會使用什么樣的比喻和例子來闡釋概念?
或者,在你試圖解釋自己的思想是什么之前,先弄清楚它不是什么。
不要讓觀眾聽一些晦澀難懂的概念,來顯示自己學識淵博,這樣做的后果對整個演講百害而無一利。
如何面對“知識的詛咒”?
演講者要做的是換位思考,站在聽眾的角度和立場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聽眾覺得自己很聰明,一下子就領悟了你要傳遞的信息。
好的解釋者點到為止,讓人們感覺他們是自己發現了這個概念。
我是六子,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