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將好脾氣與修養給了陌生人,將壞脾氣和指責給了身邊的人。
面對親人,我們不控制自己的脾氣,不掩飾情緒,不注意言辭。親人因此受傷我們也不自知。
攻擊換不來親近,很多時候讓人遠離;指責不會讓人改變,容易讓人產生對抗。
有這樣一個哲理故事:
一個小男孩養了一只小烏龜,面對陌生的環境,烏龜就把頭縮進了殼里,小男孩用手拍烏龜背,用棍子捅烏龜,對著烏龜大聲喊叫。烏龜就是不肯伸出頭來。
爺爺看到小男孩的舉動,讓小男孩把小烏龜放到暖和的壁爐旁。幾分鐘后,小烏龜覺得環境變得溫暖了,便伸出了頭和腳,主動向小男孩爬了過來。
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愛和溫暖讓人覺得安全與舒服,人就愿意打開自己,這個時候交流,建議,教導人才能聽得進去。
讓人感到舒服的5種交流方式:
1.表揚和展示成果時,多用“你”開頭說話;分析失敗原因,批評時,多用“我”開頭說話。
2.親人之間有情緒時,不要情緒地表達,可以表達情緒,比如“我很不舒服,我很難過,我生氣了。”
3.心理學有個“憤怒的6秒”說法,意思是一個人憤怒時,6秒之后憤怒就不同了。感覺到自己憤怒要傷人時,停下來深呼吸6次,再開口說話。
4.對事不對人。說事情本身的對錯,不要上升到否定人的層面,比如“你怎么這么蠢?”,“要你有什么用?”,“你就是個廢物”,涉及否定人的話語不要說,讓交流回到事情本身。
5.少問為什么,多問如何做。為什么的關注焦點在過去,如何做的關注焦點在未來。多問如何做,面向未來。
做一個讓人溫暖的人,從舒服的交流方式開始。
最近很多朋友私下問我怎么不更文了。感謝朋友們的惦記與關心。
我只是停下了簡書的更文。
簡書隨性寫了一年多的文字,有一天回頭翻翻舊文,覺得每一篇都是半拉子文章,觀點沒有做延展也沒有豐富的論據,淺嘗輒止難免顯得單薄。
生活的碎碎念,對于自己有意義,對于讀者有多少價值,實在不能深究追問。
這樣的文字做為素材是有價值的,做為文章實在有點敷衍。
感謝很多支持與鼓勵我的朋友,對于我這樣的文字,仍然毫不吝嗇地肯定贊許。我知道,不能再這樣寫下去了。
一年多的簡書寫文,已經形成了一些固化的習性,比如不管其他,完成約定的字數,保持書寫的習慣,對于文字的精進,卻沒有太大意義。
經過一周的思考,我決定簡書停更。離開這個隨性寫作的環境,先做物理上的脫敏。
后期我會保持頭條和書生與女俠公眾號的持續更新,換一個標準要求自己寫文。
平臺暫別,文字未別,寫作的熱愛未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