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禪風? ? 圖/網絡
繁華街市、安居樂業、平安喜樂、市井生活,就是當下老百姓心中的中國夢。
去年故宮的《石渠寶笈》特展,《清明上河圖》的參觀者排起了長隊,其他巨作卻觀者寥寥,一冷一熱形成強烈反差。
為何《清明上河圖》如此受到大家的喜愛呢?
《清明上河圖》全圖分為三段,打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
農民在田里耕作,有錢人掃墓歸來,馱隊、挑夫、騎馬、坐轎的人匆匆進城。接著是虹橋和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橋下舟楫相爭,河岸店鋪林立。這是全圖最熱鬧、最精彩的部分。
后段則描繪了繁華的京城——汴京,有運酒的驢車、有西域的駝隊、有外出的士紳。官府衙門、民居宅院、茶肆酒樓,屋宇錯落,街上車水馬龍,應有盡有,百業興隆。
明代李東陽的《清明上河圖記》中,對《清明上河圖》中人物的刻畫,作過十分生動具體的描述:
“人物則官、士、農、賈、醫、卜、僧道、青 隸、筒師、纜夫、婦女、減獲之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間者、答者、呼者、應者、騎而馳者、負者、戴者抱而攜者、導而前呵者、執斧鋸者、操備鐳者、持杯嬰者、袒而風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轎而塞簾以窺者。又有以板為輿,無輪箱而陸曳者,有牽重舟溯急流,極力寸進,圓橋匝岸,駐足而旁觀,皆若交歡助叫,百口而同聲者。”
三教九流,男女老少,喜怒哀樂,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場景,在畫中都有發生。
有學者統計,全卷總計繪制人物達587個,動物13種、植物9種,牲畜50余頭,船只、車轎各20余個。所有這些大者盈寸,小者如豆的人物及其活動,在畫面上安排得紛而不亂,繁而有序,勞逸苦樂,生動有致,前后呼應,形神兼備。
畫中不僅人物、景象十分之多,細節刻畫也非常生動,有畫面感。
首段中有一匹受驚的馬,和后面跟著狂追的三個人,看起來動靜還鬧得挺大的,使得老奶奶趕忙招呼站在路中間的孫兒,吃茶的人他朋友話還沒說完就回頭看,還有一只被嚇到的驢子和兩只淡定的老黃牛。
到了中段,忘了放桅桿而手忙腳亂的船工,兩船相會時的亂作一團。橋上看熱鬧的圍觀群眾、騎馬的坐轎的狹路相逢時的劍拔弩張。
后段中一群圍在老儒生旁算卦的科舉考生,街對角,一個大胡子在說書,大胡子身后的肉鋪伙計坐在椅子上聽得津津有味。華麗的酒樓和許多移動攤販,還有兩個小乞丐被人打發了兩個銅板。
也無怪乎前兩年出了一個現代版清明上河圖了,原版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我們真實的生活嘛!
從郊外到汴河再到城里,一一看過來,你會發現畫中的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
你看到的不是靜止的畫面,而是有情節的故事,所以有人說《清明上河圖》是活的。
它不只是一幅畫,而是一部宋朝生活劇。
是一條充滿生活氣的街道,是每一天市井的日子。
細數我國古代繪畫,多是山水、花鳥等寫意畫,和士大夫那種孤芳自賞,少有花費大量筆墨描繪民眾的世俗生活的。中國畫從文人的山水到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的描繪,這已經是作者那莫大的人文關懷精神。
而《清明上河圖》全卷充滿的市井生活氣,那些生動的,有節奏感,有韻律的場景描繪,讓觀者感覺到仿佛畫中的每個人就是我們自己。那些場景在生活中也時常發生,無論文化高低、男女老少,都能看懂畫面中發生的事。
能畫就這么一幅巨作,并且幾百個人物、事物都栩栩如生,場景都活靈活現,作者的繪畫功力想必是十分了得。
不論他的畫技,光說這畫卷的內容,雖然沒有花鳥圖的富貴吉祥、不似宮廷圖的皇家氣象、也不像桃花源那樣隱秘虛幻、更不是隱士圖的淡薄出世,但《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是那樸實簡單甚至有點市儈的日常生活。
這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啊,也是老百姓的夢想。
這大概就是大家都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