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zhí)ь^,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漢族有,其他民族也有。龍?zhí)ь^是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jié),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它是我國農(nóng)村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人民慶祝“龍頭節(jié)”,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故“龍頭節(jié)”流傳至今。
1、節(jié)日來源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皇帝因為耽誤了祭天的時辰,所以使得天上的玉帝很生氣,于是他給龍王下令,三年內(nèi)不得給人間降雨。從那之后,人間連續(xù)的干旱,田里的莊稼也都快枯死了,河里的水也幾乎干涸的可以見底了。
田里面沒有了收成,村里面鬧起了饑荒。大家都沒有糧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無策。這時,龍王的小兒子青龍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著人間的老百姓受災(zāi)挨餓。于是他趁著玉帝赴宴的時候偷偷地給人間降了一場雨。
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后大發(fā)雷霆。于是他下令把青龍壓在一座大山下,山下還立了塊石碑,上面寫著:“青龍降雨犯天規(guī),當(dāng)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
百姓們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龍受罪,大家的心里都十分著急。但是大家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讓金豆開花的方法。就這樣,到了第二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的這一天,人們從家里拿出許多的黃豆和玉米種子進行翻曬。
有個老人忽然發(fā)現(xiàn),這些金燦燦的黃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于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讓他的妻子到鍋里去炒一炒,看看這些東西會有什么變化。炒了一會兒,黃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超不多都被炒干了,于是都爆了開來。只聽到“噼噼啪啪”的聲音從鍋里傳出。老人一看,“呀!金豆開花啦!金豆開花啦!
這個消息立馬在村子里傳了開來,老人把這個方法告訴了全村的百姓。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地支起鍋灶,炒起了黃豆和玉米。炒好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擺上了桌子,點上了香爐。大家把炒熟的黃豆和玉米供了起來。
龍王得知了此事,于是把玉帝請到南天門觀看。玉帝見人間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都供著開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龍,將他召回凌霄殿。讓他做輔佐龍王給人間行云布雨。隨即,天空一聲霹靂,把大山劈成了兩半,只聽見“啪”的一聲巨響,青龍沖破山石,抬起頭長嘯一聲,騰空而起!
然后,青龍沖上了云霄,翻騰了幾下舒展身子。突然天上烏云密布,雷聲滾滾。青龍在老板姓們的頭上盤旋了幾圈,感謝人們的搭救之恩。百姓們抬頭望著青龍,嘴角上都露出了微笑。
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噼里啪啦”地從天空傾瀉下來,百姓們都樂開了花。他們?nèi)螒{雨點打在自己的臉上,感受著雨水的滋潤。瞬間大地又復(fù)蘇了起來,幾天后稻田里,山間上又回到了以前生機勃勃的樣子。老百姓的收成好了,生活自然也都過的好了。從此以后,“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就流傳了下來。每到一年中的二月初二,大家都炒黃豆,爆玉米花吃。這寄托了人們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唐朝人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dāng)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
到了元時期,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元朝以后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jié)、春龍節(jié)或青龍節(jié)。在這一日中,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寧地區(qū)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這種活動是在節(jié)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有的地方還有耍龍燈的活動,也是求雨之意。講求在這一天剃頭,是很多地方的習(xí)俗。明朝時,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