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詞永遠是傳達真實情況的二手信息;言詞存在理解誤區(qū)】
作者 | 陳山水
各種有關入靜入定的文章太多太多,注意區(qū)分不同主題。本文純原創(chuàng),核心經(jīng)驗認識獨此一家,如有相似乃英雄所見略同。說的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我自己沒什么高深入靜入定水平,只是喜歡分析為什么有些人極短時間就能入靜入定?有些人花大量時間也沒達到?靜定水平高也不一定適合指導。我曾請教一個入定高手如何入定?他說很簡單,這還需要問嗎,一個呼氣就入定了,加強煉就行了。
10年指導靜坐教學中,分析了各種案例,最近最喜歡研究“從來沒靜修經(jīng)驗、沒宗教信仰的男性高齡初學真法就入靜特快的”案例,研究他們有哪些日常生活意識習慣。真法課上也說年輕比年老快、健康比病者快、女性比男性快,說明年輕、健康、女性有某些特質有利,當然對這些特質也有很多不同見解。
從某個角度講入靜定極其簡單容易,或者是痛定思痛猛下決心、或者極其極其渴望、或者是已經(jīng)有某些意識習慣的。前兩點我做不到,就研究第三點意識習慣方面。有人也提到專注的意識習慣的會最有利。我最強調的是感受力的敏感度強弱方面的意識習慣。具體這兩點區(qū)別將來再文章展開。
如何訓練感受力敏感度?比如吃東西,越能品出味道的細微區(qū)別,味覺感受力敏感度越好,練功越容易入靜定。這是我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愛好茶道的,似乎練功進展相對就快。當然也涉及專注的意識習慣,可參考“心流”有關理論。
關于感受力可能有不同定義和認識,視覺上的感受力好似乎幫助一般。
我們重點可培養(yǎng)身體觸覺、聽覺、味覺、嗅覺的感受力。不同人側重不同。
如何專業(yè)刻意練習式的培養(yǎng)?參考有關習慣的養(yǎng)成、刻意練習的書,國際象棋大師波爾加三姐妹的故事。但我估計下棋意識習慣不一定更有效,邏輯思維偏多。重點是停腦思索而用感受的習慣。寫文章對靜定也有不利影響,邏輯思維太重。
非專業(yè)日常培養(yǎng)有關意識習慣,如傳統(tǒng)的琴書畫、品酒、品美食、香道、品……還有瑜伽等各類身體感受力敏感方面的訓練,加強細微感受力的日常側重,隨著感受力不斷細微深入,自然容易靜定。根據(jù)原理自己指定適合的生活習慣。
敏感度和專注感訓練舉例: 頭上頂著一個碗,里面盛滿了油,保持平衡感、精微感、專注感……的同時去做其他事。不頂碗時在意識層面保持類似精微感…用在生活方方面面。打坐時的靜定感…如何用在平時行立坐臥上。
當然您覺得“專注”更重要,也可以側重專注方面的習慣培養(yǎng)。
同時任何一個事物有時沒有絕對的好壞,有些同修認為自己就是遲鈍,培養(yǎng)不出來感受力敏感。有時"遲鈍"運用對了也能身心健康。參考《鈍感力》渡邊淳一。
深度思考死亡或體驗接近死亡如蹦極、大病等,會有利靜心。
雜念太多者,初期可一個人在環(huán)境舒心的大自然中感悟,不是旅游。
文章及圖片均屬原創(chuàng),歡迎轉載,請勿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