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年尾年頭,以陽歷算,年初我還在北京,在海淀,在天工大廈A座。年末卻身在家鄉,在南陽,在信臣東路88號。期間曾參加招教,曾嘗試跳槽,曾期望轉行,曾壓力肥;曾欣賞大旭兒考研灑脫,曾獲得三炮及時幫助,曾與合租老鄉一見如故,曾獨自游走于雨夜街頭;曾小確幸,曾怒火生,曾庸庸碌,曾縱情的自己都不認識。拼、實、亂、躁、穩,獨得一個“亂”字。二〇一七,我到底是怎么過的?
一季度
1月,年會余溫未過。公司調休的緣故,春節可以放15天假,人人都騷動著回家過年。聽著同事聊怎么搶票、怎么花年終獎,難免心猿意馬,工作效率不高。好在部門老大也是北漂,對這些睜一眼閉一眼,手里有票萬事皆休。
1月21號,臘月廿四,我成為返鄉北漂大軍中的一員。列車開啟那一刻,我問自己“還要回來嗎?北京,求學四年工作近兩年。我!還要回來嗎?”想來當時就埋下了離京的種子吧。家總是溫暖幸福的,過年更是??v然知道長輩會催婚,有人要應酬,很多事要張羅,還是愿意回,家里有我在意的和在意我的親朋,沒說的。
2月11號是正月十五,這么些年還是第一次在北京過元宵。若不是和小白他們一起去東城區第二文化館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那這個十五真是一點意思也沒有。
自從過完年換工作的想法很自然地竄出來,直接回省也可以。2月下旬正好遇到機會——縣里招教。接下來一周時間除了上班,其余都花在試講資料的準備上。月底請假去河師大備考試講,入住賓館當晚被告知招教宣講延期,剛升起的熱情頃刻便澆滅了。
接下來的3月很沒特點,印象是邊等招教消息,邊加緊工作,邊狂騎共享單車,有段時間上下班都是靠單車搞定。
二季度
4月,北京開始治理“拆墻打洞”,公司換了CEO,《人民的名義》熱播。而我一邊找房子,一邊和大旭兒聊辭職考研的風險。4月最大的收獲,不是生活不是工作,而是觀念。
我向來認為“一個人,特別是經歷過大學學習的,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高學歷不等于高智商,不等于高能力,只等于高機會。越是上過大學,越不能‘唯學歷論’”。但這一觀點在大老板那里很吃不開,而本月大老板被自己的學歷崇拜狠狠打了臉。原本經他面試的大數據候選人,還未見人,一看學歷-王牌985工科院校,軟件工程專業,立馬好感度爆表。后續面試過程據說非常順利,直接拍板定了入職時間。等到入職當天上午資料證件審核時,發現其學歷、工作經驗雙重造假,實際上專科學歷,剛從培訓機構培訓完。后來大老板為此發飆,估計是臊得慌惱羞成怒,不知道能不能改改他的擇人標準。
轉眼到5月,這意味著房租到期了,我需要考慮續租或搬家。由于房東裝修,且招教近期應該有消息,便和三炮商量借住一段時間,三炮痛快應下來,這點絕對給力。
搬家前一周,有些不需用的家具處理,因此開始用閑魚。第一次成交的買家是住在外經貿西門外的一位姑娘,她5年的北漂經歷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果在街頭訪問任何一位北漂,想必有很多奇事可聽。即使有親朋在,一年見到的次數恐怕也屈指可數,時間和事情總要自己去消磨。
5月末公司組織的龍慶峽游玩終于成行,又趁端午湊了7天長假,沒享受太久,6月招教通知便到了。于是整個6月支離破碎:5號端午假期結束返京,12號得到消息通知月中到南陽師院現場報名。因為年假在端午假期休完,我預計招教需要10天左右。不愿意找什么借口請假,索性向部門老大提了離職。但未獲批準,部門老大準許休長假,勸我等招教確定下來再走不遲。后續的發展證明了老大考慮周全,這點不得不佩服她。因為戶籍的原因,我與招教終于失之交臂。
三季度
7月,因為招教無可挽回的塵埃落定,便開始考慮租房的事。這樣從龍澤搬到了回龍觀,同事開玩笑說‘不到倆月搬兩次了,你下半年還要搬幾次家?’。
哈哈哈哈,搬家對北漂來說,難道還是稀罕事嗎?
從7月到8月,整兩個月都在立馬換工作和年后看機會中搖擺。期間參加了國網研究院的面試,初試當天下午通知復試,復試十拿九穩,但想到不能保證年后還在北京,便放棄了。這兩個月,部門整體的工作效率都是直線下降,人人都在工作之外找事做。我難得追了一部劇《軍師聯盟》,還有就是和李弘洋去了一趟北戴河-山海關。
9月,另一件糾結事忽然來了,說起來有點沒事找事的意味。盤算開支發現一個月加上房租水電,得3600-4000元開銷???,好大一筆錢。于是打算找室友合租,最后在閑魚上找到一位,在隔壁小區?!皾撛谑矣选笔呛幽侠相l,周口的,2016年哈工大畢業,在北京邊工作邊備考研究生,12月底開考。在糾結辭職備考,也想找室友一起分擔房租。面談兩次后,便敲定待我10月份季度租房合同期滿就搬。
合租久了,明白一個道理:能有一個作息、生活習慣相近的朋友是幸運的。朋友不是要方方面面都契合,只要在一兩個方面合得來就應該珍惜,何況相似之處極多的呢?
同樣在9月,在我敲定十月搬家一周后,家鄉企業給我發了面試邀請。得知我還在北京,在職狀態,所以允許按照我的時間來安排面試。
四季度
十一假期我前去南陽金冠電氣面試,三輪面試順利通過,定節后20號入職。走出金冠大門的剎那間,不知道是該放松高興,還是該悲傷,就這么回來了???而這一次,怕是再不輕易踏上北京。
十月長假后返京,一邊辦離職,一邊和“潛在室友”道歉,他挺好的一個人,沒抱怨什么。為了感謝他的大度,幫他輔導考研政治和英語閱讀。離職、離京前的種種忙亂,不必說。
10月20號正式入職金冠電氣,上午報到手續還沒辦完,下午就被安排跟招聘組一起回母校華電做校招,心想再不回來的地方,離開不到3天又回來了,真是夢幻!第一次以招聘官身份回到母校、入住國交,第一次站在科學會堂的講臺上做分享,第一次直面就業負責人等等。雖然在做這些事,但腦海里有句話總揮之不去:尼瑪,回來的太快了點。
華電校招初試結束沒多久,西交大的校招開始了。11月中旬,我只身一人到西交大打前站待了3天。西交大,這所我高四用來憧憬的大學,曾畫過一幅很怪異的圖來激勵自己要去西交讀書。如今真的進來了,雖然不是學生的身份,但絲毫不影響參觀的興致。從10月下旬到整個11月,工作重心都放在校招上,出差多、出差久成了常態,周末都是奢侈品,更別提回鎮平了。
進入12月才真正做崗位內工作:培訓。從參加集訓到入職培訓,從部門培訓到內訓,既有臺下聽講也有上臺講課。對于站在臺上一次講1小時這種事,自己還真是享受。莫非還是適合講臺?!
按慣例,12月要預訂家里下一年的雜志,2017年訂了《意林》、《中國國家地理》。在2018年為父母預訂《家庭醫生》、《故事會》,為妹妹預預訂《幽默漫畫》,為自己預訂《演講與口才》。只要幾百元足矣,但這比出去造兩頓有意思多了。
回首2017,,已經回答的問題有:
1.還要在北京待著?
2.在北京怎么樣?
3.什么時候回來?
4.回來干點啥?
5.回來是不是得找找關系安排工作?
展望2018,預見要答的問題有:
1.有對象嗎?
2.回來工資多少?
3.什么時候結婚?
答:1.單身汪一條,歡迎來撩。
2.工資夠用,有對象的話可以帶她飛。
3.額······
我終于不用再糾結,可以騰出手干別的事了。展望2018,我想問的是“那個她,2018年有事不?幫忙給上面3個答案加個說明吧!”
二〇一七年,就是這么過的,雖然年初“亂”字當頭,可如今到了年末,到了12月31號我生日這天。“復盤”2017年,發現可以用“不亂”來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