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網絡上流行這樣一個詞,情緒化育兒,又可以叫心情話育兒。
這指的是父母在育兒過程當中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緒,隨心情好壞去教育孩子,并且負面情緒占大多數,就像一個定時炸彈,隨時能夠爆炸。
養育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兒。家長面對各種問題和壓力,難免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長期情緒化育兒會逐步的摧毀孩子,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情緒化的育兒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危害呢?
一、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破壞孩子感受和表達愛的能力。知乎上一名網友曾經這樣描述自己的經歷,他的父親是一個平時非常和藹的人,可是一發脾氣就會性情大變,會摔東西,隨后進入冷戰狀態。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他說:“從小受到這種環境的影響,我現在也是一個不茍言笑的人,可能是小時候建立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我的情感世界很麻木,我現在很不擅長表達愛,也不容易感受到愛”。
孩子是從父母的身上學會如何去愛,但長期被父母這樣對待的孩子,很可能影響他們對社交和感情的處理方式。他們也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無法對他人產生信賴感和親密感,也許哪怕進入到一段親密關系,也不懂得如何去表達愛,從而導致和伴侶之間的各種矛盾。
二、可能養成孩子膽小討好型人格。在孩子的內心,他們基本上不會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有錯,他們永遠愛著爸爸媽媽,所以他們會認為是我惹爸爸媽媽生氣傷心,一旦出現矛盾和沖突,他們會歸因于自己表現的不夠好,不夠乖巧等等,從而內心不斷的自責。而父母情緒的多變,容易讓孩子的大腦經常處于緊張當中,讓孩子安全感缺失。這種心理上的傷害也許會伴隨著孩子的一生。因此,孩子如果做事只看家長的反應,就會出現欺騙表面化的討好型人格,他們內心的求生欲會讓他們有錯誤的心理暗示。只有夠乖,爸爸媽媽才會愛我,久而久之,他也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三,情緒化可能會延續著孩子的人生,產生代際傳承。
父母的情緒表現、面部表情,孩子都會看在眼里,孩子長期在父母情緒的包袱下,也會習得父母的應對方式。情緒化的父母很容易養出同樣情緒化的孩子。
父母脾氣比較暴躁,孩子就會學著家長的方式,在生活中對順從自己的人和事喜愛有加,而一旦事情不像自己的預期,就突然轉變態度,變得脾氣暴躁,怒氣沖天,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大吼大叫。請注意,孩子在童年遭受的創傷,如果在后續的成長過程當中不能得到化解的話,很有可能會蔓延到下一代,產生父母的代際傳承。
總之,父母的情緒化,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當孩子成年后,仍然走不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創傷時,影響的就是孩子漫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