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對事不對人

常聽人說:要對事不對人。但是,哪有什么對事不對人呢?

對事不對人,其實就是客觀評價事情,而不去攻擊他人。那么,問題就來了:對一個人所做的事做出評價,那么,這個人也就受到了這件事的牽連。比如一部電影,大家看完后去豆瓣給低分,這部電影的導演會高興嗎?如果大家都給高分,這部電影的導演會不高興嗎?

而且,仔細想想,即使同一件事,我們對不同的人,態度相同嗎?甚至可以說,我們對待每個人的態度其實都不相同。

所以,嚴格地說:所有的對事不對人,終究還是會對人。你說這件事應該這樣做更好,那就意味著別人原本的做法是錯誤的。不論如何,這對別人都是一種打擊,人的天性如此。

而且,人非草木豈能無情?溝通中總有情緒,帶著情緒溝通,很容易將對事不對人轉變成對事又對人。坦率地說,這種現象很常見,你一定見過兩個人由討論變為辯論,由辯論變為爭論,甚至可能產生人身攻擊。這就是為什么我會寫下:切勿好為人師

其實,關鍵就在于:我們是人,我們有情緒。所以,沒有真正的對事不對人。如果一切都能通過對事不對人來解決,還需要情商嗎?還需要所謂的溝通能力嗎?

那么,怎么辦呢?

最重要的:將“對事不對人”轉化為“對人又對事”。以人為本,人是第一位的。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問題需要人去解決,而人本就充滿情緒。所以,考慮情緒,是必須的??紤]情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為了更好地推動事情的進展。這其實就是與人溝通的原則:處理人際關系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

當然,所謂的對事不對人,也是一種選擇。生活中有一群人,他們善于反省,善于學習。這樣的人即使受到批評,也不會太在意,反而會從中學習。所以,對待這樣的人,對事不對人,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方式。而我們自己,則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畢竟批評一定會有,而且,有多少人會非常在意你的感受呢?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成長為強者,而這就需要從各種批評中學習,而非抱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