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玉樹老爹。
離開故鄉闖社會已近四十載了。然對故土尚有著很固執的依戀之情。這其中的奧秘或屬于道不清、說不明的幽夢之境,或糾葛于與生俱來的魂魄之中,無以考據!但,宗親情誼,時令節時,祭祀習俗等等,應是在外游子們心依故家的無形彩練……
故鄉的祭祀習俗源于何時尚未查究,但能存在延續至今,足見其在鄉民心目中的影響度。封建王朝時代,普通的庶民只能在清明、端午、重陽這三個節日來祭祀祖先和灶神。習俗延續至今,鄉親們對清明祭祖甚為重視,端午較少,重陽節祭祖在家鄉被分為頭九,即農歷九月初九,中九、即農歷九月十九,尾九,即農歷九月二十九。老家是九月十九上山祭祖,儀式祭品同清明節。
家鄉的時令祭日或節日,幾乎按農歷月份,每月都有。除了例行的初二、十六做牙外,尚有以下的節慶:
正月初一早祭祖先,迎新年。正月初五同初一做大歲。正月十五日鬧元宵。
二月初二,龍抬頭,做頭牙,月底一般是清明節祭祖。
三月有三月三,四月十九龍王生日。
五月初一至初五系端午節。
六月初六土地公生日,十九為觀音菩薩生日。
七月十三做七月半,也有祭祀。
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十九日中九祭祖日。
十月十五普渡日,十一月冬至日。
十二月十六尾牙,二十三送灶公升天言好事,向玉皇大帝述職,三十為除夕。
正是因為有上述節慶祭日,才得使六、七十年代在孩提時代,對生活有盼頭和希望。過了這個節,巴不得下個節日早點來臨,有期盼,才會感覺日子過得慢。生活艱苦的時代,只有節日才會有煮一些好吃的東西,供奉祭品是精神上的寄托,是大人們的事。我們的目標是分吃祭品,才是最期盼的。
生活艱辛,總會覺得日子難熬。好日子不愁吃穿,就會感覺日子過得很快。都說節日味沒了,關鍵是生活水平提高了,過節就沒意思了。
玉樹老爹原創手稿1
玉樹老爹原創手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