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和我媽是同個村子里的,他們就小學就認識了。我聽我媽說,我爸在小學時就喜歡我媽了,因為每次見到她就會害羞地避開,性格靦腆。我爸從小就有一個外號,叫“光頭”,是因為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頭發的,頭光光的。那時候,其它同學就會開他們的玩笑,說光頭喜歡某某女同學。
我媽的性格是有點男孩子氣的,小學還沒讀完,就跟著外公開始學做生意,小小年紀就獨當一面,儼然一副女強人的架勢。可能這樣子的氣質在同齡人當中顯得很特別,所以吸引了個別愛慕者,其中就有爸爸的結拜兄弟。那時候媽媽家開的店和爸爸結拜兄弟家開的店離得很近,爸爸的結拜兄弟看到媽媽的聰慧和能干,漸漸喜歡上她,他向我媽表白,被我媽拒絕了。愛情就是奇妙,沒感覺,不來電,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有趣的是,后來,是我爸爸的結拜兄弟的父母牽的線,促成了我爸媽兩個人的婚姻。在那個年代,愛情和婚姻更多是等同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也許是我爸去拜托人家牽線的吧,哈哈。
爸媽的歲數是一樣大的,24虛歲結婚,第二年就生下了我,因此,我和我爸我媽三個人是同個屬相。婚后他們就生活在他們從小長到大的地方,爸爸聽從舅舅的建議,去學了一門手藝,在村口開了一家店,我外公外婆的店也繼續在開。每天,白天爸爸和爺爺在店里忙碌,媽媽去外公外婆那里幫忙,奶奶和姑姑帶著我成長和玩耍,晚上一家子聚在一起說說笑笑,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作為家里面最先到來的孩子,我受到了巨大的歡迎和疼愛。記憶中的童年時光,無比快樂。
整個90年代,我爸媽共生育了6個孩子。其實,這跟我們所處的地方的特殊性有關。我們所在的地方是潮汕地區,會有“多子多福”,“要有男丁”這樣的傳統思想。而我爸爸又是爺爺奶奶唯一的兒子,所以其實爺爺奶奶包括爸爸媽媽,他們都會希望生多一個男孩子。這并不能怪他們,因為大環境的影響就是這樣,我身邊的同學朋友,他們家里面的兄弟姐妹個數也與我不相上下。
爸爸媽媽給我生了三個妹妹和兩個弟弟,我們健康平安地成長著,每天家里也是熱鬧非凡。爸媽對待我們是一視同仁的,竭盡所能地為我們提供一切,包括好的教育。我還記得一件特別有趣的事情,就是當我讀大學時,弟弟妹妹分別在讀高中,初中和小學,然后我就跟我爸媽開玩笑說,你們太厲害了,孩子們快縱橫整個教育界了啊。
爸媽這樣子的愛情很平實,結婚,生子,撫養孩子長大,操操勞勞,忙忙碌碌,大半輩子就過去了。那時候的愛情模式就是這么簡單的,通訊不發達,生活范圍窄,年齡到了,擇偶,結婚,生子,養育,長大,老了。離婚這樣的事情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太驚天駭俗了。我覺得我爸媽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是相愛的。其實他們的性格是屬于互補型的,我媽風風火火,性子比較急,而我爸則沉默冷靜,不善言辭。自我懂事以來,他們吵架的次數屈指可數,而且也很快就能和好,沒有出現過感情不好的情況。
有時候,我在想,我爸到底喜歡我媽什么呢?永遠的短發,從來不曾穿過裙子,說話又大聲,她還是個女人嗎她(千萬別告訴我媽我這么說她啊啊)。
爸媽也是一起經歷過低谷的人,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村里建了新公路,所以我家原來開在舊公路旁的店就得搬遷,那時候,爺爺也生病了。花光家里的積蓄給爺爺治病,后來,爺爺還是離開了我們。搬了新店之后生意沒有之前的好了,給爺爺治病還有店的搬遷已經讓家里有負債,還要照常負擔家里面的各種開銷以及我們6個孩子的教育費用,有段時間,爸爸媽媽過得是很辛苦的。
我的媽媽真的是一位很棒的媽媽,在艱難的日子里,她給予爸爸的沒有怨言,只有支持和陪伴。她用她的智慧與爸爸一起挑起肩上的重擔,度過難關。
現在想起來,我真的覺得我的爸爸媽媽好偉大,無論多么辛苦,他們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個孩子。其實,當時我處的環境當中,女孩子讀書并不被看成一件正事的,很多年輕女孩子初中高中還沒畢業就輟學打工,幫忙賺錢養家了。但是我的爸爸媽媽并沒有這么做,男孩子也好,女孩子也好,都是他們的心頭肉,自己苦點累點沒關系,把孩子們培養好在他們看來才是最重要的。為了我們,爸媽真的付出了好多,犧牲了好多。
不曾看過他們獨自去約個會,旅個游,吃個飯,過下結婚紀念日……
現在,我們都長大了。家里面最小的孩子也即將成年了。按道理說,他們也應該享享清福了。然而,他們似乎還是比較操心。主要原因來自于我。我這個最大的孩子,不安安穩穩工作,老老實實嫁人,有點桀驁不馴,有點叛逆任性,執意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他們真的很為我擔心。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場電影,電影名叫《摔跤吧!爸爸》,我覺得電影里面吉塔在脫離爸爸教育后融入到新環境時,與她爸爸的感情模式與我和我爸爸現在的關系挺相像的。從敬畏,親密到漸行漸遠,他愛我,我愛他,但已變得不知如何表達。
我真的不希望在長大之后還讓爸媽操心,我真的希望他們能夠好好享受生活,過過他們的二人世界,我很羨慕他們的愛情,而我也會擁有我的愛情,婚姻,家庭。一切本來就都是幸福的模樣。
寫下這些關于過去的文字,看看爸爸媽媽那時的愛情,他們也有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