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長,一位具有教育情懷的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一位發愿要培養1000名孟母的愛心人士。我敬仰已久,終于有機會親臨接受啟發與指導,其中關于教育的對話也引發我的思考,下面略述一二。
1、你對孩子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嗎?
說真的,我的目標很寬泛,似有若無,如果說有,就是培養孩子熱愛閱讀的習慣,培養孩子學習的習慣,培養孩子表達情緒的習慣,注重親子關系的建立,其他諸如勞動習慣,毅力的培養,吃苦精神的培養,也只是口頭上重視,沒有真正落實或者說落實沒有效果。所以導致小孩目前勞動意識缺乏、比較怕吃苦,缺乏毅力。
高學長認為理想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能進得廚房,出得廳堂的人,他的意思是既能學會生活,好好照顧自己,又能好好學習,實現個人人生價值。針對孩子家務勞動,高學長提供了很多建議,從中覺得還是自己沒有耐心、方法不得當造成孩子不愛勞動。
高學長強調,只有目標明確,才有努力的方向,而現在的很多家庭教育是缺乏目標或目標不明確的,不明白要培養怎樣的孩子,所以大多數只能培養平庸的孩子。
2、關于孩子的數學學習問題
高學長認為,培養孩子智力的三大法寶是音樂、閱讀與數學,我雖然理解不太透徹,但還是認同的。他問我,數學的本質是什么?我說是邏輯思維。他又問,什么是邏輯思維? 我說,首先是對數字的敏感。我談到對孩子數學的擔憂。他說,一般文藝家庭出生的孩子,數學都不怎么好,包括他自己的家庭。后來,他向我介紹了一本提高孩子數學思維的書。那一刻,我是有疑惑的,要那么刻意開發孩子數學思維與智力嗎?這種開發是正效應還是負效應?后來我們討論了奧數學習的必要性問題。談話下來,我感覺自己在培養孩子數學思維方面是沒有多大作為的,壓根是沒有強的意識與適當的方法。
3、關于家風、家訓問題
一直以來,我就家風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認識得也挺模糊,但又充滿好奇。高學長說,家風最基本的是一個家庭對老人的孝順與對孩子好的教育。如果沒有孝順或沒有好的教育,就沒有家風。我也認同這種觀點,也認為家風可以從這兩方面做起。
高學長的家風是很有教化作用的。首先,他根據父輩的為人處世與對孩子的教育,自己提出意義深厚而貼切的家訓,刻在客廳的中央;其次,他們家族每年都會有幾次的聚會活動,評選年度優秀人物,拍照留念,形成書面的刊物;最后,他們都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高學長夫婦就時常寫信給他的子孫們,表達愛意,又充滿期望。我想,這么良好的家風,我認為作為環境教育的重要部分,對人的教導是潤物細無聲的。
4、關于我的教育理想問題
重新做班主任,我給班級與自己設定了教育目標或理想,一共四個,一是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的習慣,哪怕是畢業后,依然能夠愛上閱讀;二是培養每個學生一個運動愛好,堅持并養成運動的習慣;三是掌握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如思維導圖等,最終學會學習,達到不教而教的自覺性;四是養成每兩周寫一篇文章的習慣,不斷提高思維水平與寫作水平。
我之所以設定這些目標,是認為從長期來看這些是極其有益的東西,而且也是促進學習的東西,我希望他們能夠學會做到,最后整個班級形成一種自覺、好學的文化氛圍,這是學生的榮幸,也是老師的驕傲。
但,我向高學長提出自己的擔憂,如果這樣實行,在還沒形成習慣之前,我會花時間在培養閱讀習慣上,可能會影響其他科的學習,畢竟高中的課程不是隨便能學會的,而且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影響學習成績,這要是讓領導知道,領導會支持嗎?我還能去做嗎?高學長說,讓我好好體會“信、愿、行”,也就是你相信這個事情嗎?你愿意由始至終去做這個事嗎?另外,他說,要把經典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結合起來,如何結合就要我好好摸索了。
高學長的話使我重新思考我的教育目標,這些目標是否重要與必要,一旦相信了這些目標,就要始終去執行。通過思考,我逐漸向自己發愿,一定要這樣去執行。我希望看到同學們不一樣的精神,那是長期閱讀、運動、學習、深入思考與寫作沉淀出來的精神!
最后感謝高學長引發的思考,感謝高學長及其團隊主編的《三親教養》無私的饋贈!我真希望以后可以好好向高學長學習,并成為一位像他一樣的具有教育情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