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個10歲孩子的幾句話在網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各抒己見,褒貶不一。
高舉“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道德大旗的給孩子貼上“不孝子”、“白眼狼”的標簽;標榜“時代發展、觀念革新”的替孩子質問“我沒要求父母年薪百萬,父母憑什么要求我考第一”;更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大力稱贊孩子有思想有膽識……
看看孩子究竟都說了些什么,讓諸多大人們都不淡定了,以下是帖子原文:
爭論的焦點幾乎都集中到了那句“他居然說,他爸媽不配有他這么好的兒子”。換而言之,就是把孩子和父母放到天平兩端,天平有沒有失衡。而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有必要全面客觀地看待雙方,更有必要放對度量的砝碼。
孩子真的是完美小孩嗎?
乍一看下,孩子的確非常優秀。不僅學業上名列前茅,各種特長項目也是成績斐然。這還是其次。更難得的是孩子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有著超越同齡人的認知和思考。
然而,只要細思他的幾番言論,就不難看出其中不乏令人憂心之處。
首先,孩子認為父母與自己最不匹配的地方就是經濟條件。然而從孩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家境遠非窮困潦倒、家徒四壁。他的父母不但有房有車,還能負擔他的學費和各種興趣班費用。這些學費作父母的都知道,是動輒要成千上萬的。可是孩子似乎完全無視父母給予他的這些供養,眼中只有別人家的高檔車和愛瘋7。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變成了簡單粗暴的雇傭關系――只要我能高效產出,你們就必須要在經濟上給予我等價報酬,否則就是對我剩余價值的剝削。唯一的不同就是這段雇傭關系中,被雇傭者無法選擇跳槽,于是除了抱怨,竟還生出恨意來。
連反對父母要二胎的理由,也不是像一般的孩子那樣擔心弟妹分走了父母的愛和陪伴,而僅僅是怕二胎分走了父母的錢。
看到孩子用上這個“坑”字,不覺頭皮發麻、后背發涼。這說的可是自己的生生父母,這原本可是一個家!然而,一個家應有的“元神”――愛和親情,卻在孩子的心中蕩然無存。
其次,孩子不滿母親只照顧他的生活,不關心他的想法;抱怨父親總拿他的成績四處炫耀。有人還據此稱贊孩子目光遠大、思想成熟。恕我不敢茍同。
如果是一個七歲以下的孩子考慮問題一切以自己為出發點,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根據皮亞杰“三山實驗”得出的認知發展理論,人需要長到七歲以上才有能力進行換位思考。
然而,說這些話的孩子已經十歲了,如果他還“目光遠大、思想成熟”,他就更應該能夠明白:他可以希望母親了解他的想法,但照顧好他的生活才是母親的義務,而買無人機不是;他可以質疑父親的一些做法,但應該體會到這也是一份發自內心的愛的表達。
再者,他產生諸如此類負面情緒的時候,有沒有及時和父母溝通,有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地告知父母,還是只是一味地用消極模式去處理。
當下,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成績早已不再是唯一標準了。真正優秀的孩子需要有良好的個性傾向和人格特質。相形之下,愛和被愛的能力、同理心、溝通能力都要比成績重要得多。
父母真的無可取之處嗎?
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一些人不配為人父母――管生不管養的;養兒只為防老的;甚或拿孩子當私有物品、泄憤工具的。但這個孩子的父母顯然不在此之列。僅從孩子的吐槽中,就能發現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可以想像,如果得不到父母無條件的支持,孩子哪能如此目標明確地學這學那。且不說經濟上的付出,父母對孩子想法的理解和尊重由此可見一斑。
作為獨生子女中的一員,我完全可以理解到孩子父母想要二胎的初衷。眾所周知,現在生養一個孩子是一件多么耗時耗力的事情。況且現在這個孩子各種硬性指標已經這么出眾,完全可以滿足為人父母的虛榮心。所以如果不是以孩子為出發點、不是希望孩子不要承受沒有手足的孤單、不是出于對孩子的愛,父母完全沒必要作這樣一個對自己而言付出回報不成正比的選擇。
其實只要仔細琢磨一下就不難發現,孩子的父母真的不像孩子說的那樣無知又無情,他們心中是有愛的。母親對孩子生活的無微不至,父親為孩子成績的喜不自禁,不都是最自然最真實的親情流露嗎。
什么才是衡量的砝碼?
投入產出比?孩子是以此為標準的。但家畢竟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共同體,而且這顯然也不符合整個社會對“家”的主流價值取向的定義。
上進心?有知名公號由此事件引出了“上進心”的議題,提出如果要求孩子有上進心,父母必須有同樣的上進心。
根據孩子的描述,這個家庭基本可以達到中產水平。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一個普通人要獲得這樣的條件,不靠上進心怎么可能?須知一個人能取得多大成就,是很多因素綜合決定的,上進心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只有做到像馬云爸爸這樣才叫有上進心,有上進心才配有好孩子,那么這個世界是只能屬于各種“二代”的嗎?
“配不配”不是問題,愛的傳遞才是問題。
有句至理名言叫: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基本上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例外的屈指可數。因此,爭論配與不配實在沒有什么必要。
那么為什么父母明明懷著愛和溫情,孩子卻處處透出利己和冷漠呢?其實是愛的傳遞出了問題。
要知道現在的孩子可都是智能復印機,自帶背景虛化功能。你重點突出的,他就加粗加黑;你輕描淡寫的,他就忽略不計。他們眼界寬、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愛你在心口難開”的傳統親情模式早已無法適應。
現在的父母如果僅僅給予生活上的照顧和學習上的關心是遠遠不夠的。孩子更迫切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接納、心理上的認同、思想上的溝通!10歲的孩子之所以對父母諸多不滿,究其根源恐怕就在于此。
愛需要表達,愛需要溝通,愛需要傳遞。為人父母雖無法盡善盡美,但須盡力而為。
愛需要體會,愛需要理解、愛需要接納。為人子女也當明白天底下沒有完美父母,正如天底下沒有完美小孩。
父母子女一場不易,親情永遠是這世上最純最真最無私的感情。就像那首《不完美小孩》歌中所唱:你給我的愛也許不完美,但卻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