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媽帶著孩子回家鄉避暑,今晚去親戚家住下不回家。我卻接到了老爸的視頻,以為老爸有事,聊開才發現原來是對老媽的“控訴”。老爸在視頻中繪聲繪色地給我模仿老媽對她的嘮叨,嫌他家里收拾的不干凈、不聽老媽的話、換季不知道整理衣柜,老爸眉飛色舞、義憤填膺,我在這邊哈哈大笑,即使不在他們身邊,我也能想象母親每日無休止的“嘮叨”和“指責”,可這些才是最深刻的愛。“廚房里不干凈”是怕他吃了不新鮮的飯菜會生病、“不聽老媽的話開車上高速”是擔心他沒經驗怕他出事、“換季不知道整理衣柜”是不愿他穿著已經略顯小的衣服不舒服。如果這不是愛,那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愛。
? ? ? ?相識時,人們認為愛是“兩人手指相碰、瞬間火花四濺”,相知時,人們以為愛是“當我忙碌一天回到家中,看你圍裙纏身、滿屋飯香”,相守時,人們以為愛是“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但多少人卻在之后“性格不合”、各奔東西;“緣分未到”、再見已是陌路。前些天看電影《不二情書》一句“愛都可以做了,誰還談啊”道破了這個時代人們對愛情的迷失與放縱。中國歷來不缺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古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身成蝶續寫愛情,今有楊絳先生與錢鐘書的相濡以沫。但她們的愛情并不是建立在欲望的滿足,而是“眾里尋她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心動,“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信任。我個人是個忠實的愛情信徒,我相信一見鐘情的存在,但荷爾蒙終究維持不了太久,真正的愛情是沖動過去,兩人依然能夠享受花前月下的浪漫、悅納茶米油鹽的平淡、接受彼此的嘮叨與啰嗦。
電影《不二情書》中最感動我的不是男女主之間漫長的通信過程,而是片中那場兩位80歲老人一場遲來的婚禮,爺爺不善表達愛意,沒有現在年輕人我愛你的直接,只是一段瑣碎至極的嘮叨“我估計你會比我先死,不過這樣挺好。家里一大堆事你怎么處理,你又愛哭,這都七老八十了還改不了,留你一個人在那哭,我更不放心了,老太婆啊,人死之前,有病,有痛,確實啊招人煩。不過你放心,你再煩,我也不會嫌你。當然了,我脾氣不好,你要是到了那一頭,愿意的話就等一等我,如果你不愿意,你就找一個脾氣比我好的,我也答應。那咱倆就說好了,墓碑上邊,我會空出一塊,到時候我會把我的名字,刻在你的旁邊,行嗎?”這才是更深刻的愛,你之于我是牽掛、是惦念,不愿留你一人在這世間受苦,今生一世相伴都不夠,來世能夠再續前緣。
以前懵懂,看到爸媽每天相互“指責”和“嘮叨”就不解他們到底是不是真愛才在一起,如今為人妻、為人母才慢慢感悟到,愛是早上出門的那一句“早點回家”、是中飯間那句“不要挑食”、晚上到家的那句“怎么這么晚”。。。如果你身邊有這樣一個人不厭其煩地和你重復這些話,那每天身在愛中的你請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