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朱熹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異常尖銳。他早年不支持抗金,后來又主張抗金恢復國土。至南宋敗勢已難挽回,他就不再談論抗金問題了。(背景)
他的理論體系具有這樣一個鮮明的特點:鼓吹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他大力鼓吹唯心主義,就是為了鞏固地主階級的專政,加強對農民的統治。并且他還大力宣揚韓愈的道統論,他的哲學成為從南宋到明清的正統的官方哲學。
一、理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
朱熹的基本觀點認為理是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他所講的理的內容主要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把封建道德標準絕對化、永恒化、神秘化,賦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義,加以條條框框的束縛。“理在事先”就是朱熹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命題,有點類似與柏拉圖的理型-現實論,但是有明顯有所不同。因為他還提出了,雖然每種事物都各有各自的理,但這些萬事萬物的理,都是一個最根本的整體的理的內容。他稱這個最根本、整體的理叫做“太極”,太極中最主要的是仁、義、理、智這種封建社會的道德規則。他將仁義理智這些道德屬性分別對應春夏秋冬,說成是自然界四時變化的固有規律,強調其永恒的性質。太極包含萬物之理,萬物分別完整地體現了整個太極。太極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萬物只是他的分別的整體體現。他為了說明這個思想,引用了佛教的概念,以“月印萬川”類比。
據他所言,理是第一性的,是創造物的根本;氣是第二性的,是創造萬物的材料。截然區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他認為,從事物來講,理氣是不相離的;但從根源上來說,理在氣先。這是一種邏輯上的在先,而非時間上的在先。他認為每一具體事物雖然都具有那整個的理,但是各物所稟受的氣不同,因而整個的理在各個具體事物上表現出來時,受到氣的粹駁的影響,就有偏有全。“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前面一句是說方付與萬物之初,理同氣異;后一句是說,萬物得氣之后,理受氣影響,表現有昏又明,有開有塞,故理近氣異。朱熹說思慮營為都是氣的作用,也就是說心也是氣的作用,心以氣為存在條件,產生于形體之后,更在理之后。朱熹說“心之理是太極,心之動靜是陰陽”,心所要認識的對象是本來就存在于心中的理。“所覺者心之理也,能覺者氣之靈也”,心的知覺作用是心借以認識心中之理的一種機能。
朱熹肯定了對立的普遍性,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面,一物之內也包含對立。但他所講的對立都是靜止狀態的對立。他承認正反兩面的交互作用是變化的原因。但他同時認為,對立面相互對峙,并不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且永遠不會相互轉化。不過,他提到了“心”是例外的,他說:“唯心無對”,心又成為絕對的東西,朱熹雖談理氣,但也把心看作一種相當重要的東西。
二、“格物窮理”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與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論
他講格物致知,將其分為了兩個階段,第一段是“即物窮理”,就事物加以盡量研究;第二段是“豁然貫通”,大徹大悟,了然于一切之理。
朱熹認為“務博”“務約”都不能求得最高真理,”務約“為陸九淵一派,陸九淵主張”先立乎其大者“,反對漸進的積學;“務博”為呂祖謙及陳亮、葉適一派,這派主張從事實出發解決具體問題,因而注重歷史研究和制度考訂,反對玄虛的頓悟,朱熹認為“務博”一派相比“務約”一派更加糟糕。務博與務約,不禁讓我聯想到了神秀和慧能的偈語之爭。
“格物致知”,朱熹認為心中本來含有一切之理,所謂格物不過是一種啟發作用,通過格物的啟發,心就能認識自己本來固有的理了。
朱熹的唯心主義認識論實質上是為他的倫理學作哲學上的論證。其“行為知之先”,知是知理,行是行理,知行“相須”是以所知的理來指導行,以所行的理來啟發知,歸根結底是統一在理上。
“順理以應物”,以不變應萬變,“立理以限事”,而非“即事以窮理”。他提出儒家經典中字字是真理,句句是規律。
他最受人詬病的就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他認為,圣人能夠正心誠意、復盡天理,不能正心誠意、有一點人欲的就是凡人,這種滅人欲
朱熹的這種方法論影響非常深遠,戊戌變法時嚴復在看到其缺點的同時,認為它的方法論的基本面是對的;胡適在反對程朱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系的同時,稱贊程朱窮理致知的方法論為科學方法。
三、唯心主義的人性論倫理學說與歷史觀
朱熹認為“天地之性”就是理,因為理是至善的,所以天地之性無有不善;“氣質之性”,人之性則有善有惡。他用氣稟的清濁來解釋天生就有賢愚的區別,這種理論我認為是一種等級宿命論、人性二元論。同時,他強調各個階級應該安于其位,這樣的社會才能和諧。
他從心的體用關系說明人性問題,心的本體,也就是“天地之性”,心的用,也就是“情”。本體的心是天理的體現,叫“道心”,受到物欲引誘或牽累,發而為不善的心是人欲,叫“人心”。“人心”“道心”的區別是朱熹對于《尚書|大禹謨》中所講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句話的發揮,他認為這是堯舜禹所傳,以后的道學唯心主義稱這為“十六字心傳”。其中“惟精惟一”的意思是圣人能夠精察道心,不雜耳目的私心雜念,專一于天理。
許多人對“存天理,滅人欲”的批評,其實是源于一種誤讀,朱熹并沒有反對任何的物質生活,而是反對任何提高物質生活的要求。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朱熹的理論確實吸取宗教禁欲主義,強調禮欲之辨,大大加強了封建禮教的強制性和殘酷性,強化了君權、父權和夫權等封建繩索。
程顥與程頤
程顥,字伯淳,曾經表示贊助王安石變法,但不久即提出反對意見,成為反對新法的主要人物之一,后人稱他為程明道。
程頤,字正叔,在政治上他也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后人稱為程伊川。
程顥哲學主要傾向是主觀唯心主義,程頤主張客觀唯心主義。
二程認為事物之間存在普遍對立,一切事物都是兩兩對立的,但對立的事物間有著此消彼漲的關系,但他們雖這樣說,卻很少談到對立面的相互轉化,特別重視變中之常,說“天不變,道亦不變。”他們的這種觀點過于強調事物之間的兩兩對立。
二程提出“知先行后”,堅決否認知從行中來。
陸九淵
陸九淵,字子靜,講學于江西象山,后人稱他為陸象山。陸九淵嫌朱熹的學說過于復雜繁瑣,提出了一個簡單干脆的方法,他說,理就在心中,“心即理”。他發展了程顥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而不贊成程頤的觀點。
“心即理”的主觀唯心主義
他把宇宙和心等同起來,斷言心是永恒的,無所不包的,否認物質世界的獨立存在。他的思想雖然直接來自程顥,然而受到佛教禪宗的影響也較深。
陸九淵所謂的心,又叫本心,其所講的本心就是孟子所說的仁義理智之善心,就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意識。從這里看,雖與朱熹的“理一分殊”理論不同,但推行的理都是封建社會的道德理論。
他提出世界本源就是“吾心”,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反省自求,就可以得到真理。為什么心中本有真理,卻還要反省自求呢,陸九淵認為人心雖是“本無少欠”,但是由于物欲的緣故,使本心染上了塵埃。
陸九淵說過“學茍知本,六經皆我注腳”,這種觀點正是他“吾心即是宇宙”在認識論上的表現,他的觀點可以用孟子的“先立乎其大者”這一句話來概括。
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在龍場,開始走上主觀唯心主義的道路,著有《傳習錄》、《大學問》。
一、“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主觀唯心主義
王守仁早年曾經信仰程朱,想依照朱熹客觀唯心主義的學說實行,他同一個朋友商量,“做圣賢要格天下之物”,怎樣格物呢?“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他那個朋友“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想了三天,未得竹子之理,卻病了。王守仁也“早夜不得其理”,到七天,也病了。一起嘆氣,說“圣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后來在龍場,反復思考如何修養,斷言“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由客觀唯心主義轉向了主觀唯心主義。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充分反映了他的觀點,事物的規律是離不開認識主體“心”的,離開認識主體去尋求事物的規律,這樣的事物規律是沒有的,同樣離開事物規律來講認識主體,這樣的認識主體,也是沒法說出是什么的。這讓我想到了近代歐洲的經驗主義思潮中休姆、柏克萊等人的觀點,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猜測:此心非彼心,此心作為認識主體,可能是作為我們認識世界的所有感官方式的總和。
他對于心與事物的關系是這樣闡述的,人的良知是自然界萬物存在的根據,所謂“物”也就是人的意識的表現。“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這種觀點是不是可以這樣認識,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但若無人之心,則物不盡其用,于心于我無作用,則與我若無物也。
王陽明由此就提出了“唯我論”,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依靠他的知覺而存在。他說,“我的靈明”是天地萬物之主宰,天地萬物依靠我的知覺而存在,我死了,我的靈明游散,我的世界就不存在了。正如主觀唯心主義者馬赫所說:“世界僅僅由我們的感覺構成。”但又有所不同,一個強調的是“我”,一個是“我們”。
二、主觀唯心主義先驗論和倫理學說
王守仁說人都有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質,是先天固有的關于真理的認識。良知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規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達到本心的良知,也就達到了對一切真理的認識。以此觀點為基礎,他提出了致知不是尋求對于外在事物的認識,而只是達到本來固有的良知;格物不是考察客觀的事物,而是改正自己的所思所念。事物不是離開心而獨立的,而是依靠心而存在的,事事皆得其理,有點類似于康德的“心為自然界立法”。
他還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強調知與行的不能分離,“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既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他已知為行,將行歸結于知,和他的主觀唯心主義一致,心外無事,心外無物,自然心外無行。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除此之外,他也支持“存天理,滅人欲”,并且宣揚“天才論”,人的等級天生而定。
“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他的本意在于對抗朱熹的權威而樹立自己的權威。但他的這種反對權威的言論,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如以后的李贄、黃宗羲等人對封建禮教、君權的批判,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他的這種思想的影響。
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聯系
朱熹之理雖然在于心外,但格物致知,依然要形成于理之后的心來理解理,從這一點上說,王陽明的理本就在心中,所以無論是哪一派,心都是最后的終點,都是理的演武場。區別只是在于理的本源,一在于心外,一在于心中。
另一方面,主客觀唯心主義的“理”都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準則,都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封建社會束縛人的工具,或是本為封建所設,或是為封建所用。
從哲學發展的角度看,這是中國宋明時期的一股哲學思潮,符合黑格爾提出的哲學發展“正反合”的過程,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領域的進步,在一潭死水的封建時代后期注入了一泓清泉,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為后來的唯物主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理學、心學都是對儒家思想的傳承,但是都融合了儒釋道的三家文化,這時中國思想文化上的成就依然不落后于西方。
理學與心學及其之間的差異
程頤、朱熹主張客觀唯心主義,而程顥、陸九淵、王守仁主張主觀唯心主義,以下分別列舉兩者差異:
1.朱熹認為“務博”“務約”都不能求得最高真理,其所批評的“務約”一派就是陸九淵一派,陸九淵主張“先立乎其大者”,反對漸進的積學。朱熹主張教人先泛觀博覽,然后達到對理的認識;陸則主張先發明人之本心。陸譏朱為“支離”,朱譏陸為“禪學”。
2.朱熹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理”,人們對于它的體認,必須經由格物的途徑,也就是“格物致知”,通過格物的啟發,認識自己本來固有的理。陸九淵認為世界本源就是吾心,人們對于它的體認,便是對于吾心的自省。而王守仁在陸九淵的觀點之上,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反對程朱學派的知先行后論,強調知與行的不能分離。
3.朱熹認為,性、理是第一性的,心是后有的;陸認為心是第一性的,理是離不開心的。一派把理抬到天上,一派將理放在心中。
4.朱熹認為陰陽是形而下的,理是形而上的;陸則認為陰陽就是形而上的。朱熹強調所謂“無極而太極”就表示“無形而有理”,他指責陸不懂“道器”的區別。總之,朱熹分別形而上、形而下為兩個世界,陸則只認一個世界,即心的世界。
其實程朱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二程把“道心”等同于“天理”,把“人心”等同成“人欲”,朱熹在進一步發揮二程的思想的同時,認為“人欲”只是指“人心”中為惡的一面,不包括“人心”中可以為善的一面。另外,程顥曾用“心便是天”攻擊張載的“心出于天”,斷言理即是性也是心;與朱熹的心出于氣,氣后于理(天)有所不同。
寫在最后的話
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我都認為他們是中國文化、哲學的進步,都是一種積極的探索。當我們只是批判他們思想中的封建階級性和“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時,我們首先要認清他們所處的時代和他們的身份(他們幾乎都是當時的朝廷要員,王守仁終身幾乎都在鎮壓農民起義),這樣才能避免我們用現實的眼光、帶著一副有色眼鏡去看他們的思想。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思想確實存在落后的封建性,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擦亮眼睛,去除其中的糟粕,剩下的總能給我們一些啟迪。比如朱熹所講的“格物致知”,他當時的觀點就是明確的知先行后,并且提出知是知理,行是行理,在現在看來,這種觀點明顯落后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但是他這“格物”的方法論,難道不應該被我們繼承下來,來為這個浮躁的、戾氣橫行的社會開一劑藥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