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同事問我是不是該跳槽,因為對工作已經感到厭倦,而且與自己的理想職業有所差距。
我說:“你開心就好。”
其實我當時(還在實習,轉正未知)很羨慕她:穩定的工作(是我向往的那所公司)、靠譜的男朋友,似乎有一種要是我也能留下來就萬事大吉的感覺。但是同事告訴我的卻是這樣的事實:雖然自己的工作看上去很有趣,而且公司環境好、福利高、很多人都很羨慕,但是工作近一年,已經開始感到無聊,其實自己真正想做的是自由撰稿人,也想去更大的城市打拼。
我開始思考:是不是自己羨慕并且渴望得到的東西,有時候可能正是別人身上想甩掉的包袱?我沒有問她為什么不辭職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記得她之前就對我說過牽絆太多,大致意思是沒那么容易說走就走吧。我想,大抵的牽絆不過:男朋友,對放棄這份工作是否會失業的擔憂,對跳槽是否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考慮。
往往現有的成就與未知的恐懼都容易讓一個人默默退縮。
相對我自己作為一個算是及時行樂的人,做什么開心就去做吧,喜歡什么就去做吧。
想起法國電影“蝴蝶”里,小女孩問老爺爺怎么樣才能賺很多很多錢,爺爺說:“專心做好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可以賺很多很多錢。”
人有時候是一種很奇怪的生物,很多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的人嚷嚷著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而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之后,卻沒有勇氣去追求。
怕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
怕前途未卜?
可是為什么人不怕自己會不開心?
或許因為被周圍的一些表象所限制所迷惑,總是不敢去追求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這樣是很難開心的吧。
還有一個朋友,家境不錯,本來畢業以后可以找個本地有房有車的男人結婚生子,小日子肯定舒服。但是朋友雄心壯志,心向遠方,自己各種DIY,堅持自己的夢想準備去美國留學,專業是心心念念的傳媒。
有一次聊天的時候她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出去會不會失敗。”
我說:“想出去就出去,你開心就好。”
我仔細一想這或許是一道半偽命題。我的觀點是外面的世界永遠更精彩,不是說去弄個名利雙收;而是地球這么大,沿途風景各異,不出去看看總覺得可惜。總不能到自己結婚生子甚至七老八十了,客觀條件變得不那么容易的時候再去追悔自己當初的不堅持,有些東西錯過了以后人就會像一個漏氣的皮球,任打氣筒怎么打都是癟的了。
至于失敗,這個詞應該怎么定義呢?想拿美國綠卡但是被迫回國就是失敗嗎?回國沒有找到大家眼中所謂的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就是失敗嗎?相反,在名企上班卻每天感到無聊就是所謂的成功嗎?其實成功與失敗都只是社會給人的一種標簽,對個人而言,只有收獲大小與開不開心。
可惜的是,這個社會沒人會來關心你開不開心,卻非常樂意去談論一個人成功與否。
因為社會上很多人是過的不開心的。而不開心的原因大都是本身做著自己不開心的事情,精神自然無法專注,而要轉移這樣厭惡的情緒也只能從八卦別人的事情來獲得吸毒一般暫時的快感,還容易上癮。發現某某人過得沒自己好,或者工資沒自己高,心里稍微舒坦一些。攀比帶來的偽優越感讓自己的心聲越來越模糊。如此惡性循環,變成一種社會群像。很多人就這樣礙于面子和所謂的自尊心放棄心中所想,在這些輿論下過起了社會希望你成為的那個模樣。這應該是一種遺憾,生而為人,不為自己活一次,多多少少感到有點抱歉不是嗎。
其實沒人關心內在的你,又何必去在意外在的噪音。
在聒噪的世界,或許更應該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每個人獨一無二。每個人從小到大的境遇又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說成功是不可以復制的,就算失敗也是迥然不同的。如果可以在所處環境中聽從自己的內心,充分利用資源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那樣的專注想必一定能帶來發自內心的開心。
畢竟當你忙著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哪有那么多閑功夫再去管工資高不高,別人說不說閑話,到底能不能成功啊。
只會說:“啊啊啊,時間真不夠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