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于2012-04-27 宏福教二
今天上午8:30到9:30考完了大學物理的期中考試,心情暫時舒緩片刻。唯一的不愉快是被坐在座位左邊的留學生抄襲,不過未遂。可是我還是很不安,于是我還是選擇用那張試卷大小的草稿紙遮住我已經做過的答案。因為做了這么多年的考生,什么樣的考試基本上都經歷過,還是要講究誠信吧,既然那么支持方舟子打假,那就要堅決捍衛誠信的尊嚴。
監考老師在講臺上面,帶來了兩名研究生,也就是平常幫忙批改我們作業的助教。我寫作業有個習慣,除了寫班級姓名序號科目,我還會自動添加日期。老師每次回抽出三分之一的作業來批改,有幸的話作業被批改,我會對照批改日期,常常和交作業的時間相差一個多星期甚至半月。批閱質量不必多說,還不如自己買一本答案書自己對,就算助教批改了,知道對錯意義也不大,反正大學里老師一般不講課后他布置的習題。在我印象中,我從未指望老師給我批改作業,一般做完老師布置的習題,校對答案弄懂足矣。開學是2月13日,不知不覺我的大一生活已經過了一大半,去年暑假在家里充滿希冀的大一生活已經接近尾聲了。此時此刻,靜靜地坐在自習室,像狄更斯的《圣誕頌歌》里那個吝嗇的老板一樣,在圣誕節前夕回憶。
回首過去的9個月,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雖然明天又是高等數學的期中考試,但是此刻已然淡定,因此今日在不大的圖書館看了些閑書雜記。一年前的這個時候,還在為高考而奮斗,四月中旬是個很浮躁的時期,一閑下來趕快開始瘋狂的看雜志,諸如《讀者》,《意林》,《格言》《青年文摘》,《大眾軟件》《看電影》,還有報紙如闊別已久的《楚天都市報》,《籃球先鋒報》,《體壇周報》等,僅僅高三一年下來積攢的報紙就已經塞滿書柜和衣柜了,無奈又舍不得賣掉,畢竟這是陪了我們一個宿舍走過一年的文字圖片。現在每每想起,都非常懷念當年教室后面書柜上的豐富的小世界,雖然雜亂無章,隨處是廢棄的草稿紙或者體育音樂之類的冷門課本,但是仍有大量的雜志報刊再此。在高三偶爾感到壓抑的時候,比如課間,能夠隨便抱上一灘文字閱讀,倚靠在旁邊的課桌或柜子上,慢慢消遣是最幸福的事了。
與圖書館結緣。我一直到高三下學期才被卷入圖書館熱的。高三之前,我從未踏入圖書館閱覽室一步。倒是后來為了消磨課間休息和飯后靜坐的時間,才想起不妨去圖書館借一些書來。因為班主任是教英語的,三年深受其影響,她的各種言論至今都銘記心中,故當時陰差陽錯,突然對英語起了興趣,借的第一本書就是《Charming English》,這本書一共有三冊,收錄著一些精彩的散文或者詩歌,還有充滿人文關懷或者展示人性光輝的小故事,比如《上帝之手》,頗富哲理,可讀性很強,而且生詞量也不大。隨手翻閱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書中好幾篇文章竟然被直接挖去20個單詞,搖身一變,成了我們高三英語的完形填空原文!這令我頗為驚喜,還有什么比這更幸運的呢?有時生活像陽光下的小徑,轉角會遇到奇跡發生。英語總分150,完形填空占30,在高三唯分數論的日子里,每次考完都要反省,哪些題不該錯,將要加強訓練哪方面,說的振奮一些,就是專項突破,而完形填空一直是我的心頭之痛,就像釘在書上的釘子,就算拔出來了,也永遠無法拭去痕跡。做模擬題的過程中,有時完形填空錯誤率高達50%,這是很危險的,如果你的目標是清華北大之類的名校。而現在,我居然發現了這攔路虎的出處。假借提高英語英語之名,我開始在各種非合適時間場合地點閱讀起來,甚至還找了一個本子專門摘抄書中大量的精彩段落篇章,比如葉芝的《當你老了》,泰戈爾的《飛鳥集》。一天除了上課,寫作業,吃飯睡覺外,幾乎都在看那三冊書,教室一冊,宿舍兩冊。每天中午下午放學都會回宿舍搬個椅子在3棟511得天獨厚的小露天陽臺上讀書,中午享受陽光浴,下午淡看云卷云舒,日落西山,夕陽紅了一片天。又因為是住在5樓,可以俯瞰樓下的學子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或去打水,或去澡堂,或背個書包大步大步地邁向教學樓。心靈,在此刻停歇。
有了一次借書的經歷,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課間只要老師不拖堂,基本都是去圖書館借書或者還書,碰到第三節課下課會有一個大課間10:05到10:30,還能在那里小讀上片刻,只不過要踩點回教室。碰到英語老師則需要提前5分鐘回來,因為她通常是提前到教室,要么宣布什么通知,要么在發表感慨“啊,同學們,現在離高考還剩xx天,你們將要去哪個學校就取決于你現在的努力程度......”要是你沒有在她來教室之前到,就算你是按時也就是打鈴前進教室,依然算遲到,會挨批的。如果是語文老師,就不是那么要緊了,反正聽或者不聽,語文成績就那樣,不增不減。語文課,向來是從高一的催眠課到高三的扯淡課,不過,期間語文老師有時也能講得聲淚俱下或者精彩絕倫。
后來,我開始涉獵心理學,如獲得坦普爾頓獎的著名積極心理學家的作品《象與騎象人》,我也會很認真的去看,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理科生,在外界看來也許是題海浴血奮戰的苦行僧,讀一讀人文社科方面的書籍還是很有必要的。當時看完后,第一次從理論上體統的對心理學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理性地看到抱怨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像寄生蟲,浪費你的時間,生命和一切。也會一時興起,搞搞理論研究,就去借來《我的時間我管理》這樣的時間管理類書籍來看,看看這作者能夠研究出來什么新奇的成果。書中的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主人公大多是惜時如金的人,而卻辦事效率奇高,尤其擅長利用零碎時間和長期的積累和堅持達到意想不到的結果。至今我還記得那個花了三年的全部星期天解決了一道數學界難題的青年人。可是一年之后,又回到了低效階段,但是我一直在努力改變之。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頗深,為了充分利用零碎時間,我把《5.3模擬》的英語版的每頁下方的詞組短語經典作文模板句型一一見下,分開為十幾張訂成的一小扎,這樣走在路上就可以方便地拿出來看幾眼,不必興師動眾,那一本又厚又大的書出來,要么每次都在看前幾頁,或者還沒看完幾頁,15分鐘的讀報時間已逝。我至今都覺得這個方法甚是奏效,所以上來大學仍然堅持保留了這個習慣,這個撕書的“怪癖”。還有一點就是制定目標,分為短期,中期,還有長期的。這個就很有意思了,檢驗一個人毅力和自制力的時候來了。
大學里很容易墮落,正如覃彪喜在他的暢銷書《讀大學,究竟讀什么》一書中所描述的一樣,電腦在男生宿舍成了游戲機,在女生宿舍成了影碟機,甚至有的宿舍已經儼然成了網吧一家,甚至一層樓還開始了連鎖店。一年前對這句話沒有感覺,如今當我自己真正站在大學的門口,我已經很大程度上支持這種說法,雖然這里是一所著名的一本大學,但也仍然不例外。
有句話講的很好,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中也曾寫道,“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有地方比在行進中的飛機,輪船,火車上更容易讓人傾聽到內心的聲音。宏闊的思考常常需要壯闊的景觀,而新的觀點往往產生于陌生的所在。”這是現實的旅行,有何嘗不是心靈的旅行呢?你的心靈不再有獵手等待束縛禁錮,隨著車輪,藍天,海水漂流著。過往的泡沫不再漂浮在空氣中,此時此刻,陽關燦爛,你可以心里一片空曠寂靜,如一汪平靜的湖水,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或者激情澎湃,享受新鮮陌生的快感,像你剛出生一樣,沒有什么可以困擾你。
也許你會說,那只是你的奢侈的幻想而已,看起來像陽光下的肥皂泡那樣絢爛令人憧憬,卻又同樣無法企及,但是只要你內心足夠強大,沒有人能夠阻止你追尋的腳步,所有的話語,動作只不過正像這晴天下漫天飛舞的楊絮而已,永遠跟你無關,只不過在四月的風中,飄蕩,然后轉身消失不見,不留下一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