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中間有兩段我看哭了。
丘吉爾臨危受命,組建內閣面臨兩大勢力的壓力,一方面是來自星星前首相黨派人士的壓力(從最后一定要前首相扔手絹其他才敢扔可以看出);還有一方面是來自子爵代表的貴族利益的壓力。
丘吉爾把這兩個人拉進內閣是有目的有道理的,穩住這兩個人基本就穩住內閣,穩住局勢,要不然目測第一次上下兩院會議直接就會撤了……
其中有幾個片段是非常感人的,丘吉爾哭的那一段,一方面是戰爭局勢,一方面是國情,還一方面是年老的丘吉爾得到一展抱負的機會最后卻如此無奈。
還一個片段就是打字的萊頓小姐哭的那一段,影片全片沒有過多引入戰爭畫面,只有飛機、巨大的彈坑、流離失所的人民簡短帶過,但是得知為了延緩德軍占領敦刻爾克給那幾千士兵死命令電報時。從這個角度來說,一方面是英國國情嚴重,美國不肯提供資源,而自己的幾十萬大軍如果不能順利回國,英國將無御敵之兵;另一方面從側面其實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即使有再不愿再親的人在戰爭面前也只剩下血淚。
如果觀眾換位思考,其實會感覺氛圍很緊湊,很多情節點上稍跳出劇情想象下戰爭形勢和丘吉爾面臨的政治形勢,就會感動這個老人有多不容易。
更多的時候,我在電影院里看丘吉爾一說話就有人笑結巴(演員難道不能正常說話嗎?不是不能!說話和語氣也是在演!),其實在我看來正因為是結巴才更加顯示出丘吉爾不服輸的精神,從側面也反映出值得尊敬的加里·奧德曼的演技和敬業,私底下一定費了很多功夫,以至于說話神態身形都刻畫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