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通的馬兒
自信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只有相信自己、尊重自己,才會積極進取,才會勇往直前,自信心是成材必備的心理素質。
自信的孩子總是愛說:“我自己來”、“我行”、“我不同意”、“我是這樣想的”、“我愿意這樣做”等;而缺乏自信的孩子正好相反,他們多是退縮的,總是說:“我不能”、“我不行”、“我做不好”,“我不敢”等。
小孩的心靈是很敏感的,不僅大人言語會影響孩子,大人的心態也會感染孩子。所以,大人要以自己積極的態度,促使孩子自信、自強,讓“我行”總是掛在孩子的嘴上。
培養自信心要抓根本,增強自我意識,增強獨立性,增強進取心等。如讓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布置、安排自己的小天地,即使做得不完美,也不任意干涉;總是以積極肯定為主,輔以適當指導;鼓勵孩子把在幼兒園學到的表現給家長看,家長總是他的熱心觀眾;又鼓勵孩子把在家做的作品拿給同伴看,把自己會講的圖書帶到幼兒園,講給老師、小朋友聽。
平時,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在合理的范圍內,讓孩子自定自決。即使有失誤也給他鼓勁。
有時,一個失誤可以提供給孩子一個難忘的教訓,這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可以促使孩子成熟起來。
越小的孩子越喜歡“自己來”,嬰兒常掛在嘴邊的是“我自己拿”“我自己玩”“我自己吃”……他們總想掙脫大人,去獨立行動,這是生命力發展的表現。
為什么后來卻越來越依賴了嗎?是環境把他們的獨立自主意識剝奪了,家長什么都替孩子想到了,什么都替孩子做到了,于是,孩子就漸漸地想不到“自己來”了。
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創設條件,促使孩子獨立、自主:
(1)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2)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3)給孩子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4)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
(5)給孩子一些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6)給孩子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把握;(7)給孩子一些沖突,讓他自己去討論;(8)給孩子一個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9)給孩子一個題目,讓他自己去創新。
有的孩子“在家像條龍、出門像只蟲”;有的孩子怕當眾表現自己,上課不敢發言(不是不會);有的不敢當眾表演;有的孩子對新事物畏縮,不敢嘗試,不敢參與等。
兒童畏縮與這些情況相關:
(1)對孩子過分照顧,過分愛戀,使孩子變的脆弱起來;
(2)封閉式地教養,總是關在家庭的小天地;
(3)馴服式教育,一貫要求孩子順從、聽話,把孩子教育成了什么都怕的“小白兔”;
(4)與家庭環境有關,如過于沉悶、過于冷清的環境,容易養成孩子的退縮性格;
(5)與家長的性情有關,這些孩子的父母有的就是退縮型的,家長過于內向,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要培養孩子的獨立和勇氣,需要注意幾點:
(1)實行開放式教育,放開手讓孩子去鍛煉,多走出家門,在外面的世界“闖蕩”;
(2)盡快讓孩子過集體生活,鼓勵孩子在集體中表現自己;
(3)培養孩子的勇氣,讓孩子逐漸從“怕”的陰影中走出來。
盡管孩子自己有獨立做事的愿望,父母也希望孩子更有獨立性,但孩子畢竟能力有限,很多事情不能完全獨立完成。
如何鼓勵和幫助孩子更有獨立性呢?
1、慢一點給幫助。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立刻上去幫忙。
2、點到為止。不要幫孩子做好全部的事情。
3、語言指導:用簡單清楚的語言告訴孩子正在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通過言語的指導讓孩子對一件事情形成一個更清晰有序的心理表征。
4、一塊做。有的事情比較費力,孩子有時不肯做,比如不肯自己搬椅子。我們就對她說:“一起搬。”
5、適當稱贊。小孩做事不會很完美,只要她做到了,我們就會夸她做得好。
6、適當引導,但不強迫。有時孩子來了脾氣,讓她做什么事情都說"不要!"這時可以適當勸說,不過如果她實在不愿意做,也不會批評她或者強迫她一定要做。
7、轉移興趣,而不打擊。給孩子一些相似的事情做,但不要告訴孩子他在添亂。
8、鼓勵參與。
9、避免消極暗示。只要沒有健康或安全的問題,沒有長期的惡劣影響,盡量避免去重復做一遍孩子剛剛完成的事情。
責任感是孩子安身立命的基礎,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物負責。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結果。
因此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孩子有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
一、父母應為孩子做表率。
對任何人來說,能做好的事而不去做,那是缺乏責任感;同樣,對于盡自己的全力做不到的事而硬要去負責,則是濫用責任感。
二、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平時,可以多給孩子一些處理事情的機會:如洗自己的手絹、襪子;自己洗漱;自己收拾玩具,適當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活,這可以讓孩子意識到他在家庭中的身份,使他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意識。
三、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能力和自主精神。
要同培養孩子做事的興趣結合起來;要與孩子的能力發展統一起來;要信任孩子、指導孩子、幫助孩子(不是代替),讓孩子在生活中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是自主的。
自主首先是承擔責任,隨著孩子自主性的增強,其責任感也會越來越強。
四、鼓勵孩子參與社交活動。
安排孩子適當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工作,比如照看鄰居的小弟弟小妹妹、陪爺爺奶奶說說話等,獲得他人及社會對他的肯定并從中得到樂趣,從而逐步建立起對社會的責任心。
家長培養孩子責任感的一些方法:
1、訂立責任合同,讓孩子明白該做些什么,要怎樣做,否則將會受到哪些懲罰。
2、讓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引以為榮。
3、讓孩子學會提醒自己該做什么,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4、對孩子的某些行為造成的不良后果,要讓他自己設法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