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這樣一個關于善緣的故事。一天傍晚,有一位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雷聲隆隆,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和尚著急四望,所幸不遠處有一座莊園,只好拔起腳步去求宿一宵,避避風雨。
? ? ? ?莊園很大,守門的仆人見是個和尚敲門,問明來意,冷冷地說:“我家老爺向來和僧道無緣,你最好另作打算吧!”和尚再三懇求,仆人答應進去問問老爺的意思。結果老爺堅決不肯答應,和尚只好請求在屋檐下暫歇一晚,結果,仆人依舊搖頭拒絕。和尚無奈,便向仆人問明了莊園主人名號,然后冒著大雨,全身濕透奔回了寺廟。
? ? ? ?三年后,莊園老爺新納的小妾想到廟里上香祈福,老爺便陪著一起出門。到了廟里,老爺忽然瞥見自己的名字被寫在一塊顯眼的長生祿位牌上,心中納悶,找到一個正在打掃的小和尚,向他打聽這是怎么回事。
? ? ? ?小和尚笑了笑說:“這是我們住持三年前寫的,有天他淋著大雨回來,說有位施主和他沒有善緣,所以為他寫了一塊長生祿位。住持天天誦經,回向功德給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結、添些善緣,至于詳情,我們也都不是很清楚……”莊園老爺聽了這番話,當下了然,心中既慚愧又不安。后來,他便成了這座寺廟虔誠供養的功德主,香火終年不絕。
? ? ? ?而在《論語》中,卻還有這樣一段對話。“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 ? ?廣結善緣,還是以直報怨?這兩個觀點矛盾嗎?
? ? ? ?覺得矛盾,是因為我們常認為“以德報德”就是對方對我好,我也對他好,而“以直報怨”是別人對我不好,我就對其還以顏色。很明顯孔子的本意不會如此,在他心里,“德”的上面還有一層境界——“直”。
? ? ? ?六組曾經說“直心是道場”,什么算是直心呢?直心就是本性。老子有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真正的德并不是一套標準,而是順道而為的“道”的樣子。釋迦牟尼佛被哥利王節節肢解,不但心無惱恨,反而說,我成佛后先度你;孔子在世間遭受了種種的誤解和侮辱,受到種種不公正的待遇,在陳絕糧七日,仍然弦歌不輟;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三日復活仍救世人……他們心里沒有什么道德標準,而是順應他們的本性而為,這才是以直報怨”!即使在逆境與侮辱中!圣人仍然沒有改變自己仁慈的本性,沒有喪失自己“直”,沒有生出嗔恨心。
直,又是儒家講的中庸。很多人理解中庸是和稀泥,是模棱兩可。其實,中庸就是天性,就是人神合一,就是直。它可以是孔子式的溫文爾雅,也可以是孟子式的雷霆萬鈞,是佛陀的慈悲喜舍,是濟公式的嬉笑癲狂,直是證悟自性后的自在,是不著于外相的逍遙;是臨機而施的棒喝,是潤物無聲的甘露;是五光十色的彩虹,是堅不可摧的金剛。直是道, 是菩提,是萬物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