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晚飯后帶二寶到樓下玩,外面風太大,我就轉身去了同事高家里。
開門的是孩子媽,剛一進門,就聽到他在大吼:“你都玩這么久了,還不寫作業?”
他老婆對我努努嘴,“每次輔導作業,都要吵一架,我忙二寶,也顧不上,唉。”
我走過去,高對我笑笑,繼續兇:“再不寫,晚上又要熬很晚,你想拖到什么時候.....”
在爸爸的吼聲下,老大慢吞吞地挪到課桌前,慢吞吞地拿起筆,剛寫了一行,就喊口渴。
爸爸瞪了他一眼,端了水給他。孩子咕嘟嘟嘟灌了半杯水,拿起筆繼續寫。
這次寫得時間長了點,爸爸在一邊點點頭,“這還差不多。”
話音剛落,老大捂著肚子,一臉痛苦地說,“我肚子疼,要上廁所。”還沒等爸爸說話,筆一扔,就沖廁所去了。
這一去,足足有20分鐘。
出來,他爸爸的臉都黑了。我以為這下老大會乖乖寫作業了。
結果,他又怯生生地說了一句:“爸爸,我能先看10分鐘動畫片再寫嗎?”
這下同事再也忍不住了,他用力拍了一下桌子,“你怎么那么多事啊。好好好,你愛寫就寫,不寫也隨你,你愛考幾分就考幾分,我以后都不管你了。”說完,他又用力摔了一下桌子上的書,坐到一邊生悶氣去了。
見爸爸發這么大火,老大撿起掉在地上的紙和筆,邊哭邊寫。
相信看到這一幕,每位家長都深有同感吧?我家也不例外的。
不夸張地說,家有小學生,都是白天要錢,晚上要命的。要不怎么會流行那句話,不陪作業就母慈子孝,一陪作業就雞飛狗跳。現在當父母的都有恐輔癥了。
據說,恐輔癥是很多家長公認的一大隱形疾病,且久治不愈,也是影響當下中國親子關系的第一大殺手。
?02
恐輔癥是熱播綜藝節目《考不好沒關系》當中7號爸爸陳超首先提出來的。
他對這個詞的解釋是:
“平常在生活中,自己和女兒的關系是非常好的,但只要一輔導作業,自己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用戒尺體罰她,過后又各種內疚自責。
這恐怕是當下中國父母輔導作業做真實的心態了。據統計,目前大約有八成父母患恐輔癥。
所以家長常感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輔導作業、輔導作業、輔導作業,管你父母是高管還是博士,現狀都是天道好輪回,作業饒過誰?
?講真,輔導作業是每個當爸媽的噩夢,一提都是滿滿的血淚控訴。
家長群、閨蜜群一聊天都是吐槽自家孩子做作業各種花式作妖。
這還算好的,嚴重的就是網上一度盛傳的媽媽陪孩子寫作業氣到腦梗住院的。
為了輔導作業不再傷心傷身傷感情,家長也是三十六計,智計百出。有花錢請家教的,有送孩子去各種作業輔導班的,更高明的是要把孩子送給未來親家的。
吐槽歸吐槽,幽默歸幽默,輔導作業是當下最令家長頭痛的問題之一。
那么針對孩子做作業磨蹭、馬虎,除了嘮叨、批評、大吼,家長真的黔驢技窮了嗎?
當然不是,要不然高考學霸、狀元是怎么來的?歸根到底還是在于父母的思路和方法不正確。
03
1、孩子的思維和能力與家長的期待不匹配。
作為成年人,我們有整套的做事方法,可以有效率地統籌各種事情,就想當然地認為,作業這么簡單的事情,孩子都搞不定?
可是對家長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像我同事的兒子,一年級的學生,握筆還不熟練,作業一多,寫得很累,可不就容易磨蹭?
單單只是磨蹭,還不足以讓爸媽大動肝火,讓爸媽發火乃至失控的是,家長的期待和孩子的能力不匹配。
做作業要快、要好,好是字跡工整,好是沒有錯題。
快點寫完,因為除了作業,還要興趣班的作業,拖了就沒時間了,就會很晚睡覺。
字跡工整、全對就OK了嗎?不,你還要考出高分。你考這么差,不就是你平常做作業不認真?
沒有孩子一開始就會什么都會做,也沒有孩子做什么都完美,就算孩子做的完美,也架不住家長的要求永遠無止境。
作家三毛說:“大部分的中國父母,將孩子當做命根,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伸與繼續,期望自己將一生沒完成的理想與光榮,都能在孩子身上實現。”
?于是,他們希望自己人生的經驗百分百地復制到孩子身上,孩子只能全盤接受,若是有反抗,矛盾就誕生了。
2、方法不正確,忽略孩子學習要遵循身心發展規律
?學習一般都是由簡單到難,家長學過最難的,就覺得題那么簡單,為什么你就是不會?
通常給孩子講一遍的時候,聽不懂我們還是有耐心的,兩遍聽不懂,也能勉強抑制住火氣,三遍聽不懂默念幾遍親生的,再聽不懂,體內洪荒之力就爆發了,你怎么這么笨啊?你是豬腦子啊?
我們學了幾十年,讓孩子只上幾年就掌握的很好,也太難為孩子了。
比如你問孩子12—4等于幾,你單純只讓他背口訣,對孩子來說太抽象了。
聰明的家長一般會怎么做呢?
他會拿孩子愛吃的水果,或者孩子愛玩的玩偶,用具體事物的方法來教孩子,這樣比較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那么家長應該怎樣正確輔導作業呢?
?1、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溝通。
孩子和大人的思維不一樣。
大人覺得孩子應該懂,孩子其實并不理解。
大人覺得孩子犯過一次錯誤,又重復犯錯,那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形成非常清晰地邏輯性。
大人覺得孩子磨蹭浪費時間,實質是孩子對于時間的敏感和反應度不一樣而已。
輔導作業,父母要懂得觀察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溝通和理解的能力。
用吼叫式、恐嚇式的方法對待孩子,孩子記住的不是作業的解法,而是父母的吼叫。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很容易在潛移默化中深受影響,這對孩子以后的性格發展非常不利。
孩子出生是一張白紙,要書寫什么樣的內容,全憑父母的教育和引導。父母是什么樣,孩子就什么樣。
2、父母輔導作業態度要保持一致。
?網上看過一個故事,媽媽輔導女兒做作業,女兒磨蹭,媽媽發火,爸爸在一邊插嘴說:“你跟他吼有什么用?好好講都不會,吼就會了?你能不能有點耐心?”
然后媽媽把怒火發給爸爸,“你放屁,不行你教?”,爸爸只教了5分鐘,然后扯著嗓子,青筋怒吼:“你怎么這么笨啊?”
最后,女兒在爸媽的輪番轟炸下,以爸媽大吵一架,勉強寫完作為結束。
孩子寫作業遇到困難,父母態度要保持一致,不然孩子會因為某一方寵溺而肆無忌憚,不利于孩子教育和成長。
也不要當著孩子面大吵大鬧,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切記不要上綱上線,不然本來是輔導作業,到最后可能變成夫妻大戰。
3、要用對方法。
?(1)相對安靜的環境
孩子做作業,根據孩子做作業的量,預估大致時間。
你可以在旁邊看書陪讀,也可以讓他單獨做作業,總之不要去打擾他,除非孩子有需求要你幫忙。
陪讀時你看書,給孩子做好榜樣,而不是邊看手機邊數落孩子,那孩子能服氣嗎?
也不要隔一會就敲門進去,問孩子要不要吃,要不要喝,既容易打斷孩子的專注力,也讓孩子有一種不被信任感。
(2)良好的學習習慣。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一個很好的思路:先引導培養習慣,后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在習慣養成的初期,保持書桌的整潔感,排除食物和玩具對孩子的干擾。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如果作業完成的快,可以多玩一會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
孩子形成自己的做事習慣后,讓他自主安排做事情的時間和次序,并引導他養成自己負責的心態。
(3)教給孩子正確的做法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去教他,讓他聽懂搞懂掌握知識。
站在孩子角度,傾聽他的訴求,理解他的心情,容許他犯錯,鼓勵他克服,培養他毅力。
面對越來越難的作業,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學習,教會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過度參與到孩子的解題過程中。
輔導作業最重要的是耐心、恒心、愛心!愿我們每位家長都能輔導作業母慈子孝,和樂融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