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 做人與作詩
01
當看到吳軍在書里說,“當我們的精英們都變得只會做人之后,社會就沒有了靈性”,我忍不住在一旁寫下:
你看,并不只有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中二”青少年們,為了逃避人情往來才不喜歡過分強調“會做人”的社會,連學識、財富、名望都出類拔萃的吳軍老師其實也有類似的看法。
在不久之前,我剛在自己的“人生規劃四象限”上,特地為一件事騰挪了一塊位置,把它放在了“非常重要但不緊急”的象限內。那就是:保持自身的“靈氣” 、“真誠” 和“個人獨特性”。這三個關鍵詞倒是與林黛玉作詩的性格,相映成趣。
記得在大學時期的古典文學課上,有一場關于“黛釵之爭”的討論。當時,授課老師點起一位男生,問他如果有可能,更愿意娶林黛玉還是薛寶釵。
湊巧,那位男同學是一名頗有些風骨的文藝青年,畢業后去了《新京報》工作,再后來離開體制內,和朋友共同創辦了一個專門講述底層人民真實生活故事的公眾號,很受讀者歡迎。
老師滿心以為,男生大多偏愛薛寶釵,沒料到對方語氣堅定地選擇了林黛玉。老師一下愕然,指出黛玉身上一系列的缺點,問他怎么能接受這樣的姑娘做自己的伴侶,可男生仍然堅持自己的回答。
接下來,老師不斷引導男生去“正視”黛玉身上諸如尖酸、多疑、小家子氣的毛病,企圖使男生改口,可男生并不松口,就是喜歡林黛玉這樣的。于是最終,講師頹然放棄了與男生的繼續溝通。
當時我坐在旁邊,想這位老師的思想境界未免有些狹隘,但男生卻也未免有些過于固執。一般人,自然會選擇黛玉和寶釵身上優點的結合,既不媚世,又討人喜歡。
可后來我逐漸發現,自己當時的想法著實太天真。當你決定融入社會環境,加入社會游戲的那刻起,你就必須不斷地放棄身上越來越少的自由性。你如果想持續地往上走,那就要接受社會規則對你的持續改造和修正,你可能一方面確實變得越來越有出息、受人歡迎,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覺得自己越來越陌生。
02
2017年,我去聽了一場新媒體人的經驗交流分享大會,海報上有所有演講者的剪影,雖然隱去了面部,但仍看得出絕大多數人都是抱著雙手,一身筆挺地側身站著。當時我就在想,你看,壓根不需要知道那些人到底是誰,光看這樣的身形姿態,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這是一名“成功人士”吧。這體現著人們對所謂“成功人士”的刻板印象,但同時也讓我想到:
現實意義上的成功人士、精英人士,就像一套刻畫好的模板,我們每天的自我訓練和刻意練習所在做的,就是把自己熔化,澆鑄在這套模板里,然后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說是不同、但看起來又與周圍人如此相同的形象和格調。這也是吳軍說,都太懂得做人,社會反而失去了靈性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我其實并不是要否定那些,教你如何洞察并利用社會規則和關系來獲勝的思維模式,因為事實上,這一年多來,我自己也從這些認知中收獲良多,越來越“成熟”。可與此同時,我覺得,在不斷獲得俗世意義上的成功的時候,不能讓自己的視野只停留在這層境界上。
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是一層更高的境界:就像吳軍說的,用創想能力、理想主義和浪漫的情懷來推動人類文明的持續進步——正是這樣不可捉摸而又美到極致的稟賦,讓智人這樣一個物種可以脫穎而出,并且不容易被AI取代,這樣一種品質值得傳承和發揚。
盡管坦白說,我自己離這樣的境界還差得遠,自己也經常會在理想主義與現實教訓之間矛盾、搖擺。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會希望自己不斷地提醒自己:
取得事業上的成就、塑造個人的影響力,固然重要,但是保持“你作為你自己”的那點獨特性,保持赤子之心,保持你觀察世界的眼睛里的那份純真與靈性,也很重要。
成長路上,我們學會了不斷地用前人的經驗、套路、公式來武裝自己,讓自己可以走得更快、更遠,但別忘了,在這重重的武裝之下,仍舊要留出那么一點空地,允許自己可以返璞歸真,可以用最本真的態度,來用力地感受、擁抱這個世界。
Octavia于2018.7.12
Day 1? 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01
看到第一章節的標題時,我一瞬間被打動。它說,幸福是目的,成功只是手段,這似乎為那些持續不斷地往上爬,卻始終難以感到滿足和快樂的人,找到了一種解釋。
成功只是一個瞬時性的結果,而非一種持續性的狀態,為了避免被不斷演進的世界所拋棄,或被周圍人的成就所淹沒,患得患失的人們不得不逼迫自己不斷向上爬,但沒有目的地和歸宿感地前行,最后只會帶來焦慮和空虛,又何來幸福呢?
但反過來看,“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這句話,是在鼓勵這樣的行為嗎:無所謂工作或事業有多大的起色或成就,只要能在一個小地方,舒適地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
——我覺得,也不是。這種“舒適”只是相對而言的,是暫時性的。從未來的角度看,一個人很難持久地保持“舒適”的狀態,因為生活總是由問題構成的。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條河流,一個人的寬度、深度和長度受他所選擇的河道的影響。如果你在半途中選擇進入一條流速平緩的小溪,慢慢徜徉,那需要提前考慮到的一種結果是,可能會在路上逐漸干涸,而這時再想找到大江湖海匯入,難度就大了。
02
前兩天跟父親交談,我說如果我進入一個新部門,有待大展拳腳之際,卻發現領導正處在奶爸奶媽時期,生活重心放在家庭而非工作上,部門發展在TA心中沒有家庭和樂重要,相應地我個人的發展也會有所受限。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是否只能自認不走運?
沒想到老爸聽著聽著笑了,他說為什么很多人努力工作?就是為了生活可以幸福啊。按照你所描述的領導年紀,在他這樣的人生階段,他為自己和家人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決策,回歸家庭。這個決定對他來說意義非凡,你沒有理由怪他。
聽到這話的一瞬間,我有些恍惚。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為了工作或事業,犧牲了家庭生活的人,都是愚蠢的?
如果是,那為什么一直以來,為了事業枉顧個人生活的人,從來都不缺?是他們都愚蠢嗎?
對于這個問題,吳軍在書中說的一句話給了我啟發:“學者們認為,幸福感的本源只有兩個——基因的傳承和影響力”。
對于有的人來說,養育生命、天倫之樂是他人生的重中之重;而另外有些人,更在乎的是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影響力的成就,所以更愿意把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工作和事業。
當然,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或許會有不同的傾向性,比如在人生的前半段看重事業成就,后半段則看重家人的陪伴與生命的延續,而這就是個人選擇的問題了。說到底,大家都是在追求幸福,只是對“幸福”的理解和詮釋有所不同。
Octavia于2018.7.11
后文可戳:Day 3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