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萊特,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博士,既是一名心理學家,也是一名專業作家。她將科學研究寫得像小說般引人入勝,雖然這樣的寫作方式為她招致了諸多批評,但深受普通讀者的喜愛。《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這本書被譽為“溝通學術與大眾最重要的作品”。
關于本書
這本書解讀了對20世紀心理學發展產生最大影響的10個心理學實驗。作者用講故事的方式重新詮釋了心理學實驗,梳理了心理學知識,洞穿20世紀心理學發展的軌跡,揭露人類行為背后的心理秘密,深入淺出,可讀性強。
核心內容
對于這本書的解讀將分為兩期,本期為第二期,接著給你解讀四個重要實驗:一、精神病診斷實驗;二、親子依戀實驗;三、商場迷失實驗;四、海蝸牛實驗。
一、精神病診斷實驗
人類內心充滿了主觀意識,如果他們擁有了一種心理傾向,就會受到偏見和情境的影響,一旦認定一個結論,就會設法讓情況符合自己內心的想法。羅森漢的實驗一方面揭露了精神病學診斷的不嚴謹,讓當時繁榮的精神病學陷入了發展的低谷,同時也鞭策著精神病學家修訂診斷標準,從長遠來看,促進了精神病學向科學方向發展。
【實驗】
羅森漢找來8個朋友,連同他自己,假裝成精神病人。他們連續5天不洗澡、不刮胡子、不刷牙,然后以這樣一幅邋遢面孔去精神科掛號,跟大夫說,“有人一直在我耳邊發出砰砰砰的聲音”。
醫生對羅森漢的最后診斷是,“這名39歲白人男性,長期以來對親密關系抱有極度矛盾的感受,情緒不穩定,自稱有很多好友,但言談之間表露出對友誼的疑慮。”還把他記筆記的行為,認作是精神分裂癥導致的偏執行為。參與這次實驗的其他8個人中,有7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有一個被診斷為躁狂抑郁型精神病。這些人,平均每人住院19天,最長的住院50多天。醫生把正常的言行舉止看作是病情好轉的征兆,由此,羅森漢提出,精神病的診斷并不是根據個人狀況而定,而是受到外在情境的操控,所以診斷并不可靠,存在誤差。
羅森漢的研究結論就像一枚炸彈,震撼了整個精神病學界,引發了美國很多精神病醫生的全力反駁。有的精神病醫生非常憤慨,跟羅森漢隔空斗法,揚言說讓羅森漢隨時派假病人過來,保證一眼就能認出來。羅森漢也不服輸,他表示會在3個月內派假病人到這個醫生所在的醫院就診。可能你已經發現,這相當于是之前實驗的反操作。3個月過去后,這家醫院非常自信地表示,他們發現了41個羅森漢派來的假病人,但實際上羅森漢一個人也沒派。
二、親子依戀實驗
哈洛的猴子實驗,堪稱是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哈洛指出,依戀行為的根源,并不是為了滿足欲望,依戀行為來源于肢體的接觸,是為了獲得安全感和慰藉。他還提出,接觸、動作和游戲是影響愛的三個變量。哈洛的理論顛覆了冷酷無情的育兒主張,否定了斯金納用強化來解釋行為的觀點,它告訴父母,肢體接觸很重要,這并不會寵壞小孩,而是會讓他們安心。
【實驗】
哈洛用鐵絲纏出猴子的輪廓,在這只鐵絲猴子上安上奶瓶,幼猴可以在鐵絲猴子這吃到奶。然后,哈洛又把厚紙圓筒外邊套上絨毛巾,做出另一只觸感柔軟的假猴子。實驗開始了,哈洛把一群剛出生的獼猴從母猴身邊帶走,放到有鐵絲猴子和毛線猴子的籠子里,結果發現,幼猴待在毛線猴子上的時間,大大超出它們在鋼絲猴子身上的時間,幼猴表現出來對毛線猴子的依戀,和對生母的依戀沒有什么差別。哈洛由此得出結論,肢體接觸是影響愛或者依戀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完全凌駕于吃奶的生理需求之上。
為了解釋這些當初被毛線猴子帶大的小猴出現的各種問題行為,比如自閉、自殘等,哈洛又繼續了他的實驗。他做了一只會動的毛線猴子,讓幼猴跟這只猴子一起生活,發現幼猴長大后表現好了很多,但還是跟正常的猴子有些差異。再后來的實驗,哈洛讓幼猴跟毛線猴子在一起生活的同時,每天能和一只真猴子玩半小時,這樣一來,幼猴完全正常了。對,只要這一點改變,幼猴的神經系統就恢復正常了。
自此,哈洛找到了影響愛的三個變量——接觸、動作和游戲。如果能夠提供這三個,就能滿足靈長類動物的心理需求。
三、商場迷失實驗
洛夫斯特讓人們相信,人類的記憶是扭曲的、變化多端的,根本不可靠,虛假的記憶甚至可以輕易植入到人類的大腦,通過暗示人們會相信根本沒有發生過的事。這讓精神分析的理論學說遭遇了嚴重挑戰,記憶受壓抑的理論看上去并沒有神經學的事例證明。
【實驗】
洛夫斯特為每個被試準備了記錄他們兒時經歷的手冊。這個手冊里面說了四件事,其中三件是由這些被試家人提供的真實的事,一件是說被試在購物中心迷路的經歷,這個是洛夫斯特杜撰的。然后她邀請被試讀這個小冊子,憑借自己的記憶,在每件事后面寫下相關細節,如果不記得這件事,就可以寫不記得了。結果讓洛夫斯特很驚訝,很多被試不僅相信了他們小時候在購物中心真的迷路過,還編造出了很多細節。
洛夫斯特解釋說,這是因為人類厭惡空虛,無法坦然面對空白,所以設法填滿記憶。后來,也有很多研究證實了可以讓被試相信虛幻的創傷經歷,比如遭受猛獸攻擊,也就是說,虛構的記憶可以植入人的大腦中。洛夫斯特對弗洛伊德提出的記憶受壓抑理論提出了質疑,因為她找不到任何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可以證明人腦某個部位可以儲存受壓抑的記憶。
四、海蝸牛實驗
坎德爾通過觀察海蝸牛的腦神經細胞是如何傳遞信息的,發現了記憶的運作機制。越多的演練,大腦神經元上的神經突觸之間的交流就會越順暢,連結就越強,當這條路走順了之后,就形成了記憶。神經元內部含有一種反應結合蛋白,就像一種強力膠,有了它,神經元之間的傳導路徑才能被固定,記憶才能被長期保存下來,同時,也有一種抑制反應結合蛋白的分子,可以壓制長期記憶的存儲過程。這項研究讓坎德爾獲得了200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實驗】
通過不同形式的電擊刺激,海蝸牛會改變生理反射,形成固定的動作,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記憶行為。坎德爾用放大鏡和攝影機,觀察整個電擊過程中,海蝸牛的神經元有什么變化。
坎德爾發現,海蝸牛受到電擊后,會釋放出神經傳導物質,通過突觸彼此傳遞,在強化刺激和反應的連結過程中,神經元的結構也更為緊密。他分別觀察了負責“感覺”和“動作”的神經元,發現行為定型時,神經元之間的脈沖反應也變強了。就像用進廢退一樣,每次練習一項任務,就等于是在腦部重現了執行這個任務所需要的神經元網絡,經過反復的演練,特定的神經突觸之間的交流就會越順暢,連結就越強。說白了,就是最常走的路徑往來最順暢,當這條路走順了之后,就形成了記憶。這就是記憶運作過程中的細胞反應。
坎德爾發現,神經元內部含有一種反應結合蛋白,一旦將一號神經元中的反應結合蛋白隔離,它就不會合成蛋白,不會長出新的突觸,也就無法跟二號神經元對話,長期記憶的活動也就無法進行了。這種反應結合蛋白,就像一種強力膠,沒有了它,細胞傳導路徑還可以走通,記憶也能維持一段時間,但是相當短暫。到此,坎德爾終于解開了記憶的謎題。
金句
1. 人類的記憶是扭曲的、變化多端的,根本不可靠。
2. 依戀行為來源于肢體的接觸,是為了獲得安全感和慰藉。
在線聽書,點擊》》《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下)》勞倫·斯萊特 音頻版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