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電影的情節,都是一個人通過努力成為了不論是時尚還是在財富方面成功的人,然后發覺自己丟失了自己的生活,于是,重新洗牌,回歸到“原本”自己的生活... ...
很多人誤會(這里更多地是指自己),把回歸理解為是做原來的自己。這其實不可能,一個人在經歷一段磨練,而且是一段足夠引起自己反思的動蕩之后,作出回歸所謂原本生活軌跡的選擇,生活狀態是要發生質的不同的!
很多人誤會了——回歸等于放棄“錯誤的選擇”,而每一次選擇是正確還是錯誤必然不是在選擇之前作出判斷的??!
在回歸之后,他們待人接物更平和了,他們對不同觀點有更多的忍耐力了,他們更愿意看到人們美好的一面了... ...
人們往往忽視這是選擇之后的改變,而更愿意相信如果他們當初就選擇“原本”的生活就會這么完美??!
因為這樣的邏輯可以作為自己不去改變,不去選擇的理由,其實這是很多人面臨的問題,這些電影,書籍,甚至網上流行的心靈雞湯都成為人們不去作改變的支持點,其實,只要再多了解一點,再能夠多一點的鼓勵和思考,我們就會發現那里講的是如何選擇,而且,細致去看,不論是英雄故事,還是佛教、儒家思想,都是在經歷之后才有領悟,請注意,我們關注的其實更多的是自己應該先去做的“經歷”,而不是,照搬過來別人給自己的領悟。
媽媽提醒我不要做錯事,我之前很怕做錯,甚至沒有想過為什么怕,當自己不斷通過閱讀給自己洗腦,慢慢接受自己應該對錯誤有一個平和的心態的時候,聽到媽媽再次提醒自己不要犯錯,自己非常恐懼,恐懼如果我始終沒有意識到這種思想對生活的影響,我將持續在這種痛苦中掙扎多久,隨后卻是一番欣慰,欣慰自己沒有放棄選擇的機會,而不是按照別人給我設計的方式生活!
“三十而立”,多經典的話!很多人誤解了他的重點不是時間維度,而是一個大統計的結果,三十能夠立不是因為你到了三十歲,而是因為自己的閱歷在三十歲的時候就會對選擇產生相當的影響,有一定的自主性。當一個父親用“三十而立"這句話要求自己兒子的時候,要看到的是自己是否給予他足夠的閱歷,和自立的思想。于是,作為母親的自己在不斷糾正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關!
《穿普拉達的女王》是那老套的開頭,老套的情節,老套的結尾... ...自己拼命找,也沒有任何新鮮的東西,甚至,回想全劇,都沒有任何高潮。那些新潮的服飾、快節奏的生活狀態、高階層的時尚峰會... ... 都是裝飾,自己是多么渴求在里面能夠看到震撼自己的東西!直到結束,沒有發現。但意外的是自己最終卻沒有失望,原來那個“新的東西”,是自己的認知!
自己不再只是看到女主選擇了放棄人們羨慕的生活,而是看到她在思考。不是那種奢華的生活有問題,而是,她在有能力達到那樣的生活后作出了選擇。?
達到一定的生活水平選擇不要,和想去達到而因為沒有能力就放棄了,之間是有天壤之別的!!
對米蘭達(《天橋》雜志主編,工作狂,女工作狂)最后的那一個微笑的理解,也變得不同,不再認為她只是對女主的一個認可,更是對自己的一種認知改變的欣喜!一成不變的生活總是讓人失望!
當看到最后女主自信地走在街上,不再是感慨“她真是個有主見的女孩!”而是明白那只是她的另一次選擇而已。在那個工作崗位上必定依舊不是一帆風順,對于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來說,每一次選擇都是在尋求突破,突破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有更大的力量在前進中還能夠控制平衡。
這,絕不容易!
所以,不要誤會那些看來處事淡然的人是什么都想開而已,他們只是有了更多的能力可以應對生活的變遷而已!!只是能力增長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