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一部講變化的書。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br>
事物達到極點時就會變化,變化就能通達,通達就能長久。
遵循這一“變通”的原理,能夠得到上天保佑,吉祥而無所不利。
退一步
《易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渺小的蟲子,懂得彎曲身體換來更強的伸展;
騰空的巨龍,懂得利用冬眠來保全自身。
企鵝在上岸前,總要先扎入海中。
它們依靠海水的浮力躍出海面,潛得越深,躍得越高。
自然界的生靈都懂得以退為進的道理。
人也一樣,橫沖直撞是莽夫,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楚霸王項羽自刎于烏江,寧死不肯過江東,正是因為不知變通。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后,審時度勢,主動裁撤湘軍。
因此他雖功高蓋主,卻能得以善終。
退一步,不僅是給別人留余地,也是給自己留后路。
得意時退一步,自在從容;失意時退一步,海闊天空。
《菜根譚》中說:“人情翻覆,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人生道路是崎嶇不平的,前路不通時退一步,未嘗不是一種變通。
林語堂說:“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br>
面對難以突破的困境,后退并不意味著怯懦。
反而能夠積蓄力量,助你開啟新的拼搏。
五代時有位高僧,寫過一首《插秧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退一步,不是一無所有,而是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