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農歷六月初一前后的兩三天正值天文大潮,趁低潮的時候,我在海陵島雪流灣的碎石灘上采集了幾十個節蠑螺。節蠑螺學名Trochus sacellum,是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蠑螺科常見的一種,他有典型的螺的陀螺形狀殼體,成體大約五厘米高,約一個功夫茶杯大。
? ? 那塊恰好被一抹陽光照亮的礁石海灘就是我采集到節蠑螺的地方
帶著口蓋的節蠑螺
下面最膨大的那一層叫體螺層,螺層和螺層之間的接縫叫縫合線。
殼底
殼頂
節蠑螺有蠑螺科的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厚實的口蓋。口蓋就是螺類蓋著螺口上的那片東西,專業點叫做厴yan。其他螺類的口蓋一般是角質層蛋白質就是指甲蓋的成分構成的,而蠑螺的口蓋主體是石灰質碳酸鈣構成的,特別厚,中醫把它入藥,叫做甲香。
? ? 節蠑螺的口蓋,像不像一個寶石?
左邊是粘著肉的內面,右邊是朝外的外面
采集到的地方基本上是在潮間帶的低潮區(下潮帶)和潮下帶上部,用底拖捕撈法的漁民在市集上賣他們的漁獲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見到節蠑螺,可以推測它們沒有在更深些的淺海海床生活,所以拖網捕不到,要在最低潮的時候才能找到他們。他們一般都吸附在礁石的側邊或者礁石底部邊緣的縫里,可惜采集的時候不方便帶手機,沒有拍下他們棲息在自然環境的照片。
臺灣對潮間帶分區的叫法
它們的殼上總是生長了其他更小型的貝類或者甲殼類生物,藤壺牡蠣蛇螺之類。沒有一個的殼體外表是干干凈凈不附著別的生物的,甚至在殼的臍孔里也常常有著小的貝類寄居在里面。
? ? 采集回來,水煮取肉吃了,剩下的殼和口蓋洗干凈,一個一個仔細看看。
? ? 然后就發現了一個形態與眾不同的螺殼。
長得真難看。
? ? 可以明顯的看到這個螺殼的殼口唇已經與體螺層游離了,留下了一個接近一厘米的大空隙,正常的像左邊這個的殼口唇和體螺層是生長融合的,會形成兩個螺層之間的縫合線。
這是怎么回事呢?
? ? 第一個可能性是這個螺是另一個品種。不過從采集的環境到這個螺殼的外表形態以及這個螺的口蓋和內部螺肉的結構看,都可以首先排除這個可能性。
? ? 第二個可能性是這個螺產生了基因變異,使他的殼體形態和其他節蠑螺的殼體產生了差異。
? ? 第三個可能性是這個螺在生長過程中受到某些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它的殼體長得和別的不一樣了。
? ? 螺類殼體的螺旋形結構是在他們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想象有一根螺旋線由一根連接殼頂和臍孔的軸的頂端繞著這根軸螺旋向下,就好像我們在寺廟里經常會見到的塔香的樣子。
然后想象有一個圓圈,它的圓心在這個螺旋線上,它的平面和螺旋線接近垂直或者有一個角度相交,這個圓圈從這個螺旋線的最頂端,順著螺旋線保持相交的角度不變往下一層一層堆積,堆積的時候越往下的一層總是比上一層大一圈,這樣,這個圓圈的邊就通過堆積形成了一條螺旋的管道,而且是開口越來越大的管道。這個開口就是貝殼的殼口,螺就是這樣一層一層的長大的。
? ? 每一種螺的基因,決定了這條螺旋線的疏密、這條螺旋線放大的速率、圓圈和螺旋線相交的角度、以及圓圈每一層逐漸變大的比例等等。這幾個指標,一般來說,在同一種螺中是一個較為固定的值。所以我們會看到同一種螺大的和小的,看起來只是同比例放大縮小的區別,不會有太大的形態上的差異。
? ? 那再看回到這個變態的節蠑螺。如果它的成因是因為基因變異,那么對于他來說,這些相關的值是由基因固定的,應該在它的每一螺層之間都是相互分離的,也就是說他應該會是像蚯蚓錐螺一樣長成為一個螺旋的管狀。
? ? 成體的蚯蚓錐螺,成了管狀,難辨螺層,沒有縫合線了。
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情況并不是這樣,在這個螺的早先的幾層螺層之間是相互粘合的,有縫合線,只是在殼口附近才發生了分離的現象。也就是說他還小的時候都還正常,長著長著就長咧吧了。所以至少不是他天生的基因就變異了。
? ? 那會不會是他長著長著,突然基因變異了呢?也有可能。不過,經過進一步的觀察和其他的螺殼的比較,還是第三種原因也就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可能性更大。
? ? 如果說是外部環境的原因,那么又是具體的什么原因呢?
下圖可以看到這個螺的分離的螺層的上方有一塊白斑,那是附生過的一個牡蠣的痕跡,不是蠑螺自己的殼體組織,而是附生的牡蠣附著在礁石上的那片殼,另一片本來作為蓋子的那片殼已經丟失了。
推測由于這個附生的牡蠣阻擋著,使這個節蠑螺在長大的時候,它的殼口螺旋生長過來的時候無法和上一個螺層貼合,被這個附生的牡蠣墊高了,然后這個牡蠣又死亡脫落就留下了這么一個大空隙。
? ? 翻了翻其他的殼,尋找證據和線索,果真被我找到了幾個。
下圖可以看到殼體的肚臍眼附近總是容易附生一個較大的貝殼。
是不是那個位置正好是蠑螺排便的地方?讓附生生物能夠吃到熱翔?這個先按下不表。
? ? 很幸運的,我發現了兩個螺殼,它們殼口的生長正好開始靠近這個寄生的貝殼。
可以看到殼口唇和附生的貝殼之間產生了一條縫,從不同角度來看得更清楚點
可以看到殼口唇已經騎到了那個附生的貝殼上了
當這個殼口生長過這個附生的貝殼之后,它和上一個螺層之間就會被這個貝殼隔開,如果這個貝殼被抽走或者脫落,就會出現一個空隙。
? ? 進一步的,如果是這個成因,那么當殼口生長過附生的貝殼后他的繼續生長應當又會和上一個螺層粘合,也就是說從它的殼口看會是正常的,但是觀察它之前的螺層之間的縫合線應該會找到縫隙。
? ? 很幸運的,這個由理論推演出來的情況,也讓我找到了一個符合的螺殼。
可以看到右邊這個螺兩層螺層之間有縫隙,而不是像左邊這個是緊密融合的。
? ? 要進一步驗證,就要從縫隙處把這個螺殼鋸開,看看里面有沒有嵌著東西。會是一個附生的貝殼?還是能夠發現貝殼附生的痕跡?如果只是一個干凈的空隙什么也沒有,那就要另找解釋了。
? ? 這些證據比較堅實,所以因為外部環境的干擾長畸形了的這個解釋是比較可靠的。下圖可以看到殼口唇在生長的不同階段受到寄生貝殼影響的形態。
? ? 還有一個形態變異的,是在殼口內唇形成了一個缺口。
開始以為是用小叉挑出螺肉時,崩缺的。可是稍稍一想,這個不可能,一是煮熟后的節蠑螺的螺肉非常容易挑出,挑出螺肉時無需在殼體上用力,第二個是這個部位是螺殼中非常堅實的一個部位,不會那么容易崩缺。
? ? 挨個翻了翻其他的殼,又發現了幾個在內唇有不同程度的缺口,更說明了是自然成因而非人為造成。
推測仍然是由于寄生的貝殼的阻礙,造成了這些缺口。正常情況下,臍孔長成這樣:
深深深深的肚臍眼
? ? 殼口內唇生長時像是一條線段圍著肚臍眼旋轉。
但是在節蠑螺的肚臍眼里常常寄居了小小的雙殼貝,這些寄居的貝殼越長越大,就會從肚臍眼里伸出來,斜躺在了肚臍眼旁邊。
這樣,當殼口生長推進時,內唇掃過肚臍眼的周邊那個附生的貝殼,就會被截斷,于是形成了一個缺口。附生貝殼的大小角度不一,形成的缺口也大小深淺不一。
這個缺口在節蠑螺繼續生長的過程中,如果不再受到阻礙,應該會被掩蓋掉,重新形成沒有缺口的內唇,原有的缺口會被新的貝殼組織填充。
其實貝殼類因為外部的限制長出畸形的貝殼是很常見的事情。比如雙殼貝,常常因為卡在石頭縫里,就長成了歪歪扭扭坑坑洼洼的樣子。像這幾個節蠑螺這樣因為自己身上的寄生物而長畸形的,應該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 ? 中文學名:節蠑螺
? ? 界:動物界
? ? 門:軟體動物門(Mollusca)
? ? 綱:腹足綱(Gastropoda)
? ? 亞綱: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
? ? 目:原始腹足目 Archaeogastropoda
? ? 科:蠑螺科Turbinidae
? ? 屬:蠑螺屬Turbo
? ? 種:節蠑螺Trochus sacel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