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十年,脫離了熟悉的校園,那些相熟的同學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無論從社會地位、能力學識、眼界談吐,這些在相同資源和相似的成長環境下體現不出來,但為何在畢業之后差距在慢慢拉大呢?
在我陷入深度思考之后,得到了的結論:生活是被慣性帶著走的。
作為一名馬拉松愛好者,深深懂得慣性的意義。在外人看來,全程馬拉松需要多么大的毅力才能堅持下來,嘗試把自己代入跑者的身份,覺得40多公里每跑一步都在煎熬,但事實并非如此。其實跑步成癮的人都明白,當身體適應了某種節奏,根本不會消耗意志力,只要跑起來,痛苦感就在慢慢減輕,愉悅感在緩緩增加,?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看著路牌直達終點。
沒有比馬拉松更能說明習慣的養成了,也許開始脫離舒適區會有一種微小的痛感,21天之內痛感就會慢慢消失。往后的行動就像自然而然的發生,甚至不用思考,不必消耗一點意志力。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很多人誤以為學習這個動作只是在積累路程,那就大錯特錯了。學習也是在積累學習的速度——換言之,學習本身是自帶微小的加速度的。雖然,智商帶來的學習能力差距是存在的。但是
你的歸納能力再高,也抵不上愛閱讀的同學積累下可觀的經驗與存量;
你的反應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強的孩子聽課從不走神的耐力;
你的記憶鏈條再強,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學生輕松專注兩個小時的習慣。
一個養成閱讀小說新聞的小朋友,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的途徑,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這里主要涉及到的就是歸納能力的強弱。
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里中子的釋放一樣——物質體積越大,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經驗越豐富,平時突發靈感從經驗歸納出理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越學習,就越能適應學習,越在 “ 游戲/學習 ” 的艱難抉擇中選擇后者,對后者的突觸建立就更強一分,下次選擇堅持學習也就不那么痛苦一些。當然,更不用說學習本身還能讓你積累試錯經驗,改進學習方式了。聰明,甚至說天賦,只是勤奮的功率。
另一部分同學依然保持大學的生活習慣,課余時間都在娛樂休閑,沒壓力。《人民的名義》看完再接《我的前半生》,似乎永遠都有在追的娛樂節目跟熱門劇。下班時間大部分用來追劇、看娛樂節目了,再空出來的碎片時間看朋友圈、刷今日頭條小視頻、玩微博刷熱點、晚上再開黑王者榮耀。畢業幾年,看的節目從《快樂大本營》成長到《奇葩說》了,看的電視劇從《回家的誘惑》變成《歡樂頌》了,玩的游戲從LOL變成王者榮耀了,但時間安排依然跟大學時代保持一致:上課+娛樂 VS 上班+娛樂。
沒有下班充電,畢業后家里找不到一本書了,有的人家里甚至找不出一只筆來了。也許這就是被傳統教育洗腦之后對學習的厭惡,在高考結束的那個下午把課本撕碎往樓下扔的狂歡,在畢業之后再也不用忍受思考的痛苦,然后生活被高房價綁架,視野被窄化,思想被束縛,不斷追求更高閾值的刺激,還是刷亮手機打游戲過癮,邏輯力和記憶力快速衰退,最后浮躁的連千余字的文章都看不進去。
很少有人能下定決心回爐重造,很少有人能夠分析自己思維的弱點,很少有人能夠徹底轉變思考方式,這些少數人生活在舒適區之外,不斷突破自己進入正反饋的學習區,只要給自己一點點刺激,就能推著自己往前走,慣性會維持讓人停不下來。適應各種變化才有更多的可能性,同時對抗自己懶惰的天性。在進化的漫漫長路上,所有的理智的選擇都內化成為了下意識的本能,從而越來越強。
清華有句名言:“人和人的差距有時候大于人和草履蟲的差距。”我認為,就是有些人在持續進化時獲得了微小的加速度,而有些人在被環境影響不自覺的墜落,這個差距被時間的力量加持,被習慣慢慢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