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課程標準:
- 會根據生活經驗估測長度;
- 會選用適當的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核心素養:
- 概括理解
- 概括與推理
- 抽象概括:能從事實經驗中提取事物或過程的共同本質特征,形成物理概念和規律。
測量就是將待測的量與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
- 實驗探究
- 設計與操作
- 設計實驗:能依據物理原理,應用科學方法設計實驗。
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 實驗操作:能正確使用基本的測量工具和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操作。
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 證據與論證
- 獲取證據:能對收集的信息(數據)進行處理以獲得證據。比較長寬高
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單位換算
- 實踐應用
- 反思與評價
- 自我反思:能對自己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路、方法和結果等進行分析和判斷。
使用刻度尺注意點
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 合理評價:能對他人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路、方法和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
使用刻度尺注意點
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學生只有在嘗試活動后才會產生分析和判斷、反思與評價
- 求實創新
- 求實與質疑
- 實證意識:能有依據地得出結論,對現有的結論有求證意識;在學習與問題解決中,尊重實驗事實和自然規律,保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比較長寬高
估測
- 質疑精神:不盲從、不迷信權威,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估測
- 遷移與創新
- 遷移應用:能將已學的思想方法遷移應用至新情景,分析解決相關問題。
估測
單位換算
教學流程圖
graph TD
A[生活 運動會比賽] --> |運動離不開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 測量就在身邊| B[生活 活動1 比較課桌的長寬高]
B --> |測量的實質就是比較 & 科學的比較方式就是先確定一個公認的標準| C[物理 長度的單位]
C --> |人體對應| D(對米的認識)
C --> |學生交流| E(長度的其他單位及換算關系)
C --> |單位換算示范與練習| F(一些物體的尺度)
E --> G[物理 活動2 練習使用刻度尺 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G --> |讀數|H(刻度與估讀)
G --> |估測 & 閱讀 & 展示 & 評價 | I(刻度尺使用注意點)
G --> |誤差分析 & 設計步驟 & 設計表格 & 學生實驗| J(測量一本物理書的寬度)
I --> K[課堂小結]
K --> L[課堂反饋]
L --> |測量物理書一張紙的厚度| M[回歸生活 作業布置]
實驗器材
- 學生和教師:30cm刻度尺、1m木刻度尺
- 教師:15cm刻度尺
生活經驗 運動會比賽
運動會
- 同學們好
- 老師好
- 今天很高興又來到一初中,和同學們一起分享關于長度測量方面的內容。我們學校運動會開過了沒有?
- 開過了
- 哪些小朋友獲獎了呀?
- 學生匯報
活動1 比較課桌的長寬高
- 跳遠、跳高、實心球等比較是長度;100m、400m、800m等比較的是時間。==運動會離不開長度和時間的比較,物理學中研究物體的運動也離不開長度和時間的比較。==
下面,我們目測課桌長、寬、高,比較它們的長度。- 學生目測
- 請同學說說你目測的結果是什么?
- 高大于長大于寬
- 不用尺,你如何證實自己目測的結果?說說你的做法,和身邊的同學交流一下。
- 學生嘗試和交流
板書表格
- 學生嘗試和交流
學生 | 高度 | 長度 | 寬度 |
---|---|---|---|
張三 | 5 | 4 | 3 |
李四 | 3 | 2 | 1 |
王五 | 6 | 5 | 4 |
- 請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 用手“乍”來和桌子比較,長有4乍,寬有3乍,高有5乍
- 再請兩個小朋友來分享一下你的結果。
- 學生交流結果
完成表格
- 學生交流結果
- 通過表格,我們能得出什么共同的結論?
- 高度大于長度大于寬度
- 數據出現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 每個人的“乍”不同
-
比較的標準不統一,比較就會出現差異。大家想一想,我們手頭上有沒有大家都有的、都一樣的物品來作為比較長度的標準。
- 課本
- 我們用課本的寬度作為標準,測量一下桌子的長度,匯報一下結果。
- 學生實驗、學生匯報數據
課桌長度 | 2 | 2 | 2 |
---|
- 我們發現,當標準統一之后,測量的結果就達成了共識。測量就是將待測的量與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 ==物理學中把這個公認的標準叫做單位。==
長度的單位
對米的認識
- 在古代中國,用小臂的長度作為==單位==,叫做1尺;古代英國,用腳的長度作為==單位==,叫做1英尺。
在現代,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就是米,用符號m表示。展示米尺
這個就是比較長度的單位。
我們也像古人一樣,利用米尺,從身體上找出接近1米的長度,演示給大家看。- 學生活動
- 同學,你來試一試。
- 學生演示
1889年第1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米原器”為國際長度基準,它規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0攝氏度時兩端的兩條刻線間的距離。
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規定了新的“米”的標準,它就是氪86同位素燈在規定條件下發出的橙黃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長。
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上,規定了新的“米”的定義,即把光在真空中299792458 分之一秒所走的距離定為一個標準米。
- 米這個長度的國際單位,最初是通過實物來定義的,接著修改成波長,然后又修改成利用光速這個常數來定義。由于常數比實物更加穩定,測量越來越精確,就在這個月,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上,質量、電流、溫度、物質的量也都改成的常數定義。隨著物理學的發展,量度必定還會有爭論和修改,但是越修改會越自然,越接近事物的真相。
長度的其他單位、換算關系、估測
長度的單位
- 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常用的長度單位?它們和米是什么樣的換算關系?
-
手掌的寬度約為1分米
-
大拇指甲的寬度約為1厘米
-
頭發的直徑約幾十微米
自然界中一些物體的長度
自然界中一些物體的長度、單位換算
- 生活中的物體小到原子,大到星體,都有長度。我們舉幾個例子。
- 比如,地球赤道周長約為40000km,我們常常要將常用的單位換算成米,便于交流。40000km=_________m ?請同學們想一想,算一算。
- 學生嘗試換算、交流討論、回答
-
示范
-
- 學生嘗試換算、交流討論、回答
- 再舉個例子,有一種“痘病毒”的直徑為300nm,300nm=________m ?
- 學生模仿
-
學生演示
-
教師糾正
-
- 學生模仿
- 大家看一看門的高度大約多長?你是怎么估測的?
- 學生回答。
利用人體的高度進行比較
- 學生回答。
- 物理課本有多寬?你是怎么估測的?
- 學生回答。
利用手掌的寬度進行比較
- 學生回答。
活動2 練習使用刻度尺--用刻度尺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 要知道物理課本的準確的寬度,就需要進行測量。下面,我們來看一看。
刻度與估讀
分度1
-
哪位同學知道這個物體的長度是多少?
同學們交流一下
- 0.5m
你是怎么讀出來的?
分度1/10
- 0.5m
-
哪位同學知道這個物體的長度是多少?
同學們交流一下
- 0.56m
你是怎么讀出來的?
- 0.56m
-
為什么讀數的結果不同?
- 刻度不同
我們把有刻度的尺叫做刻度尺。刻度尺上每相鄰兩根刻度線的長度叫做分度值。分度值不同,測量的結果就不同。分度值越小,測量結果越精確。
測量的目的是為了使結果更加接近物體真實的長度,所以,在分度值內要進行估讀。
使用刻度尺的注意點
兩把尺
- 接下來,我們要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這里有兩把刻度尺,大家看一看,量程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哪一把適合?
- 學生敘述。
交流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
- 學生敘述。
- 結果用什么單位?如何進行估讀?
- 學生敘述。
結果用cm,估讀到毫米的下一位
- 學生敘述。
- 假如這就是物理課本,這里有一把plus版的刻度尺,先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信息快遞-使用刻度尺的注意點”,然后請一位小朋友演示這個測量的過程。
- 學生閱讀課本。
- 請哪位小朋友來試一試?其他小朋友等會兒要發表一下意見,他做對了哪些操作?哪些值得改進?
- 學生演示。
- 測量過程中,哪些最對了?
- 學生敘述。
1、有刻度的一邊緊靠被測物體;2、尺的位置放正;3、邊緣對齊0刻度線;4、讀數時,視線與尺面垂直;
- 學生敘述。
- 哪些值得改進?
-
學生敘述。
讀數練習
-
- 甲、乙、丙的讀數是多少?為什么?
- 學生回答。
5、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6、記錄數值和單位
- 學生回答。
設計實驗步驟和表格
- 測量時要估讀,估讀有時偏大,有時偏小,怎么辦呢?
- 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這種誤差?
你打算如何進行多次測量?
取同一位置進行多次估讀,至少進行三次,求平均值,可以減小估讀產生的誤差
- 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這種誤差?
- 下面,我們一起來設計一張記錄和處理實驗數據的表格,看看哪個小朋友設計得最完整
- 學生設計實驗數據表格
展示表格
- 學生設計實驗數據表格
實驗序號 | 課本寬度L/cm | 平均值/cm |
---|---|---|
1 | ||
2 | ||
3 |
學生實驗
- 好,下面請同學們進行實驗
- 學生實驗
展示實驗數據
- 學生實驗
實驗序號 | 課本寬度L/cm | 平均值/cm |
---|---|---|
1 | 18.47 | |
2 | 18.46 | |
3 | 18.43 |
- 如何計算平均值的?
-
由于書本的寬度是測量的結果,平均值的位數由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決定。18.45cm取到毫米的下一位,最為最終的測量結果。
-
課堂小結
graph LR
A[長度的測量] --國際單位--> D(米m)
A --常用單位--> E(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納米nm)
A --測量工具--> F(刻度尺)
知識結構
當堂反饋
回家作業
測量物理書一張紙的厚度
上課1
上課2
集體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