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
父親六十歲才有他,第二個兒子。母親拜尼山后懷孕,字仲尼。
三十而立,開辦學堂,(有教無類),一生弟子3000,精通六藝者72人。其中有3個人擔任過季氏宰(普通人的最大官職)。
孔子從55歲周游列國,13年后回到魯國。此后,兒子孔鯉去世、顏回去世、子路去世、麒麟被捉。孔子知自己天命已盡。
兒子:國君賜的鯉魚,名字由來;
顏回:孔子最愛的學生,唯一每次提及都是夸贊,顏回30幾歲就去世了。
子路:最愛孔子的學生,性格較魯莽,曾經是土匪,后續為了去輔佐某國的太子,在亂戰中被殺。
子貢:首富,杰出的外交家和商人。非常敬佩孔子。
孔子去世后,學生為紀念孔子,建了孔林;子貢守孝6年。
作為歷史人物的孔子、
金聲木鐸,“天下無道已久矣,天將夫子為木鐸”
人與天道的論述
天命和命
不以知命無以為君子。
作為哲學家的孔子、
仁——仁者愛人
單人無法成仁,仁代表人與人的關系,說的是社會屬性。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遵從于禮,就更容易就接近仁和德。
中庸&君子
普通人——士(愿意學習,知羞恥)——君子——圣人
君子不器:你不是為某一個職業標簽而生存;
文質彬彬: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既要有著不凡的文采,也要具備良好質樸的個人品質和優雅的外表,只有兩者相互陪襯,相得益彰)
中庸是合適的極致
君子vs小人
糾結和嫉妒;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諧融洽的關系,獨立思考不盲目附和;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能保持融洽友好。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事事處處時時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常常局促不安而憂愁。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