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李翔商業內參》看到小米的劉德(負責小米手機的工業設計和生態鏈業務)說做好任何一家公司要看清三件事:
①你要看清這個時代的大邏輯是什么。
②你要看清這個產業的本質是什么。
③你要做一個真正有戰斗力的產品。
這是做企業的三點,我沒有做企業,還是個學生。所以我從個人來說,對這三點的解讀:
①看清時代的邏輯。
我覺得時代最大的邏輯是:變化,而且越變越快。這樣我們就可以做一個選擇:
a、有一個技能,然后不斷往里面加入變化的因素或者條件,但本質還是原來的技能。比如作家,他們以往掙錢的方式很單一,約稿,出書或者發發博客等傳統的形式。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你可以脫離報社或者出版社,自己寫文章或者眾籌出書靠讀者的打賞和購買周邊產品而活,你受的約束會少很多,更加自由。你會加入變化的原因是:自由且高收入。這種掙錢的方式就是靠積累,財富的爆發看積累的程度和對新出現工具的運用程度。
b、沒有一向固定的技能,而是看到變化的趨勢中出來什么就做什么。這需要很高的判斷力、學習力、執行力。比如淘寶的刷單,快遞公司等。刷單在這幾年才火起來的,但是現在由于各大平臺的打壓,基本上已經掙不到什么錢了;在電商的初期做快遞肯定掙錢,現在掙錢的還是那幾家。這就像在快速流動的河水中撈魚,需要進行判斷,講究穩準狠。在商業中就是就是研究現在和未來的需求,等需求飽和的時候退出來去尋找新的需求。這種掙錢的特點就是快速而短暫,但是難度高。
從上大學以后到現在給我最深的兩點感受:
第一,你要有極強的適應力,小到新的電子產品,大到新的思維方式。如果稍微懶惰一點,慢一點,隔一段時間你再看,你就會發現你已經落后很多了。比如:在誰能在十幾年前想到智能手機會如此的大規模普及,誰能想到建立在手機上的商業模式會如此之多。如果還是停留在10幾年前的思維,那么現在基本上是做什么垮什么。
第二,趕不上變化,就去判斷變化,知道在哪變化,然后在那個地方挖個坑,等著變化自己過去,然后財富的快速爆發。這就是馬云說的:我做的是未來的生意。如果沒有這樣的眼光,就只能在別人的判斷下去工作,也就是你知道這個東西怎么做,但是在高一級的思維邏輯上不知道為什么做這個東西。
②看清這個產業的本質是什么。
每個人都在從事一個行業,那么考慮一下我們所從事的這個工作在這個行業中出于什么位置?或者說處于公司的什么位置?如果你處于行業的核心位置,那么你的工資肯定低不了,創業的話難度肯定會高,但是回報率高。但是對于同級別來說,越邊緣的位置我們收獲的越少。比如我現在實習的公司,公司的核心是IC部,所以IC部的工資是最高的。但是像硬件平臺、品質部等部門工資就會低很多,做保潔的就會掙得更少。但是如果保潔阿姨去保潔公司工作,他就會發現他是掙得最多了,而且也會自由很多。這就是核心和邊緣的差距。
③要做一個真正有戰斗力的產品。
對于個人來說就是做一個有競爭力的人。其實我們每天也都在戰斗,只不過戰斗的對象是我們自己而已。“競爭力”就是靠解決一個個自身的問題來實現的。我覺得要有緊迫感就是把一輩子縮短,比如李笑來說的“七年就是一輩子”。當一個時間壓縮后我們就會有緊迫感,尤其是在這個人人都會被手機打擾而且又有拖延癥的情況下,緊迫感下的專注會讓我們更快地吸收知識,成長自己。